“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句诗用来形容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再合适不过了。不久前,2019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发布,这也成为2000年以来第16个聚焦“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这份“力度不同以往”的文件,到底有何不同之处?当脱贫攻坚取得重大决定性成就,进入最关键的阶段时,这份文件又有什么样的指导性意义?#村品集市#
我们邀请了一众三农领域的专家,和你聊聊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亮点和新提法。
湖南浏阳:美丽乡村如画卷。图/视觉中国
不折不扣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咬定既定脱贫目标,落实已有政策部署,到2020年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中央一号文件
郑风田:2020年要实现小康社会,消除绝对贫困,今年应该就是冲刺年了。原来全国贫困县800多个,去年200多个脱帽,今年要实现300个左右脱帽,任务有多重可想而知。而且还要看到,“两不愁三保障”进一步细化了,有很多细的指标,把这些指标都完成之后才能算脱贫。
产业扶贫不仅是关键,也是建立长效机制的抓手。贫困地区并不是说什么都没有,很多贫困地区资源丰富,面积也很大。产业扶贫并不是仅仅指农业产业,任何一个地方都有它的独特性,比如藏区的冻土自然景色,作为旅游资源就有很独特的价值。怎样把地方独特的资源发掘出来,尤其是过去可能因为没有能力去开发的那些资源,现在都可以下功夫琢磨。
落实扶持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政策,完善“农户+合作社”、“农户+公司”利益联结机制。加快培育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为一家一户提供全程社会化服务。
——中央一号文件
张晓山:在一二三产业融合过程中,要让小农户搭上现代农业的快车,使他们分享到现代农业发展所带来的红利。
可以采用大公司加农户的形式,还可以发展产前、产后、产中的社会化服务,这样能让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要素有机结合。
日本也有很多小农户,但是小农户把自己托管给农协,由农协负责把农产品送到超市、专卖店。小农户本身就是从事一些简单的农业活动,包括现在的机械化收割、良种的推广、农业技术的推广等社会化服务,都是外包完成。小农户有时候只是在田头拿着口袋灌粮食就可以了。
在这个过程中不要拔苗助长,不要搞让小农户被流转,或者被现代化,否则会适得其反。
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不搞私有化,坚持农地农用、防止非农化,坚持保障农民土地权益、不得以退出承包地和宅基地作为农民进城落户条件,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修改相关法律的基础上,完善配套制度,全面推开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中央一号文件
冯奎:土地是极其重要的要素,城乡高质量发展涉及到好多体制机制的障碍,现在都跟土地密切相关;但是土地又涉及到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因此在法律、试点这些方面都要予以充分的准备,总的基调就应该是稳中求进,朝着一个城乡统一的建设市场来做最终的努力。
如果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直接入市,而不需要像过去那样先收归国有,这样做有多种效应。第一,它增加了产业用地,现在搞特色小镇,搞乡村振兴,地从哪来?这就是一个有效渠道;第二,增加农民收入,原先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收归国有,大部分收益会由政府获得,农民分得比较少,以后有望改变;第三,改变了原先地方政府通过土地财政增收的办法,它们需要更多考虑转型,这也是增量效应。
总结推广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经验。完善农村集体产权权能,积极探索集体资产股权质押贷款办法。研究制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健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推动农村各类产权流转交易公开规范运行。研究完善适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特点的税收优惠政策。
——中央一号文件
叶兴庆:农村贷款难、贷款贵,既与作为需求端的农村缺乏有效抵押物、良好的信用环境等有关,更与作为供给端的金融机构不能根据农业农村的特点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等有关。疏通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肠梗阻”,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从需求和供给两端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从需求端看,一是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分类有序提高集体产权的流动性。应加快修订物权法、担保法、土地管理法等现行法律,尽快研究制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充实农村集体产权权能。二是加强新型经营主体规范化管理。鼓励和引导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健全财务账簿,增强经营信息的透明度。三是加强农村信用环境建设。
从供给端看,一是创新农村金融机构的激励约束机制。抓紧出台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落实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对涉农业务达到一定比例的金融机构实行差别化监管和考核办法,推动农村金融机构回归本源。二是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发挥龙头企业对产业链上游农户的增信作用,积极发展供应链、产业链金融。发挥村组干部、新乡贤等对周边农户的增信作用,积极发展农户信用贷款。把发展普惠金融的重点放到乡村。三是创新农村金融市场准入机制。完善村镇银行准入条件,提高其县域和乡镇覆盖率。扩大在农民合作社内部开展信用合作试点。
实施数字乡村战略。深入推进“互联网+农业”,扩大农业物联网示范应用。推进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加强国家数字农业农村系统建设。继续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全面推进信息进村入户,依托“互联网+”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
——中央一号文件
匡贤明:如果说过去新经济助推农村发展是一个无心插柳的过程,那么未来几年就需要有心栽花。
在这方面还有相当大的改进空间。比如,加快推进新经济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速农村的数字化改造。当前重要的是按着规划的要求,建设具有广泛性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基础设施,加快建立健全适应农产品电商发展的标准体系。
除此之外,加快农村数字化改造,有条件的农村鼓励打造数字农村,逐步向全国推广,由此缩小城乡数据差距。在这方面,我们有条件弯道超车。
此外,打破城乡资源流动的限制,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鼓励和支持以新经济为载体的资本进入农村。鼓励各类资本、尤其是新经济发展的资本进入农村,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盘活农村重要资源。比如,采取多种形式发展共享农庄,形成农民与投资者的利益共同体,这既可以吸引大量资本,又可以带动农村发展。
最后,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的体制机制创新,降低农村新经济发展的制度性交易成本。比如,加快清理规范制约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的行政审批事项,推进农村放管服改革,由此为各类新业态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制度环境。
支持乡村创新创业。鼓励外出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城市各类人才返乡下乡创新创业,支持建立多种形式的创业支撑服务平台,完善乡村创新创业支持服务体系。落实好减税降费政策,鼓励地方设立乡村就业创业引导基金,加快解决用地、信贷等困难。加强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建设,支持创建一批返乡创业园,支持发展小微企业。
——中央一号文件
刘永好:大家都说城市里有蓝领、白领、金领,新型农民可以被称作“绿领”。
怎么培育新的“绿领”呢?在政策召唤下,已经有一批城镇人口到农村去了,另外有一批在城里务工三五年的农民,也回乡创业去了,成为新的农民。国家也培养了很多农业技术人员和农业方面的人才。同时,我也希望我们的企业家动起来,用我们的行动培养一批“新农人”。
现代农业不但要靠老年人、中年人,更要靠年轻人。在新的格局、新的政策和新的发展趋势下,将会有一批城市的知识青年志愿到农村去。我这里讲的不是政策,不是政府动员,而是志愿的,因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这里可以大有作为。这个作为是把现代农业、现代互联网技术、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带到农村去,是给青年人赋能的。
增强乡村治理能力。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发挥群众参与治理主体作用。
——中央一号文件
刘奇:治理有效就是政令畅通,民心相通,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脱贫攻坚已经形成五级书记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五级书记抓脱贫攻坚在农村力度最大、最有成效,使农村出现前所未有的新局面。民谚云:老大难,老大难,老大一抓就不难。实践证明,加强党的领导是最行之有效的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没有哪项政策的实行像脱贫攻坚这样有力度有实效,主要经验就是五级书记一起抓,应将这一举措总结提炼、推广运用到乡村振兴当中。还应建立市场、社会和政府三位一体的治理格局,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既互相配合又相互制衡的现代治理格局。
乡村的有效治理仅靠政府是远远不够的,应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的力量,给市场和社会更多的自由度和主动权。同时还应打造一个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传统社会的治理主要是自治和德治,今天是一个法治社会,在继承发扬传统乡土社会治理精华的同时,应重点抓好法制建设,靠法治推进发展,靠法治调处矛盾,靠法治打击黑恶势力,靠法治扶正驱邪。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要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同当地文化和风土人情相协调,注重实效,防止做表面文章。
——中央一号文件
陈锡文:我国乡村的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深入发掘,可以看到其中至少有三大要素,即理念、知识、制度。我们要去挖掘这些深层次的东西,以弘扬传统文化的精华。
现在很多传统文化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已经消失了,如果再不去找很可能就找不回来了。孔夫子讲过:“礼失求诸野”,意即那些在市井之中乃至庙堂之上已经被遗忘、丢弃了的礼仪、礼制,要到乡下去才能找得回来。
我们现在的情况有类似之处:在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全球化背景下,只有在乡村才能发掘出植根于悠久历史农耕文明土壤之中的中华文明的基因。
直到今天,传统文化里仍有很多制度性的东西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图片来源:东方IC)
转发0评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