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银川市“稻渔空间”、吴忠市“民宿文化体验”、六盘山区“旅游+培训”等多种模式组合而成的新型农业产业形态和现代时尚消费新业态,已经成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发展特色产业、推进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和全域旅游深度融合的乡村新画卷。
自治区农业农村部门最新调查显示,目前,全区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达820家,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县10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3个、国家星级农庄(园区)45个,一批彰显地区特色、体现乡村价值、乡土气息浓厚的农旅融合发展典型初步显现,成为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催化剂。
农旅文齐发展
走进中宁县余丁乡余丁村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只见水阔凭鱼跃,稻香引客笑。放眼望去,成群的白鹭和赤麻鸭在稻田悠闲觅食,让人心旷神怡。由水稻、鱼、鹅、鸭、螃蟹组合而成的田园风光,在这里成为彩色画卷,真正实现“一水多用、一田多获”。
2018年以来,在市县财政、农业农村部门的激励政策支持下,余丁村以打造独具特色的田园综合体为目标,创新发展思路,种植1000亩油菜花和向日葵,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今年,余丁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再度调整产业结构,因地制宜打造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通过将稻渔生态种养与旅游观光相结合,探索稻渔、稻蟹、稻鸭(鹅)共生的生态养殖新模式。
“村里新的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有稻渔区、稻鸭区、观赏区、垂钓区、采摘区5个区域,可以满足游客不同的消费需求和喜好。”余丁村党支部负责人张卫斌说。
值得一提的是,基地积极发挥扶贫帮困作用,打造小番茄种植扶贫基地,直接带动17户建档立卡户通过长期务工、参与种植养殖等形式获得经济收入,每户还可得到1000元分红。
银川市贺兰县“稻渔空间”依托3000亩有机稻田基地,发展稻渔立体种养和休闲观光农业,使水稻、空心菜、鱼、鸭、螃蟹、田螺和谐共生。通过举办“农民丰收节”“插秧节”“农耕文化节”“摄影大赛”等活动,“稻渔空间”每年吸引游客20多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100万元以上,每亩收益突破1.2万元。
宁夏乡村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富集,发展乡村经济能促进乡村地区发展,是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融合、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重要途径、重要引擎。根据自治区安排,力争到2022年,创建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培育发展精品民宿30家以上,乡村旅游点(包括农家乐、休闲农庄、生态园、田园综合体、乡村度假区等业态)600家以上。乡村旅游年接待量突破1500万人次,涉农收入突破12亿元。
乡村处处现融合
连日来,在石嘴山市龙泉村,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生产基地推出的特色农产品展销会,引来不少网络主播现场宣传,直播“带货”。葫芦雕刻、文艺创作、糖画制作等民俗文化展示也掀起了游客游玩体验的消费热潮。
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这里以传统文化为魂、美丽田园为韵、生态农业为基,充分利用黄河生态环境优势和美丽乡村建设成果,不断拓展贺兰山文化、回乡民俗和农业休闲旅游发展空间,逐步走出了一条特色文化、休闲农业、美丽乡村相互融合的新路子。
隆德县陈靳乡新和村两年前筹集170万元资金,建起了马社火表演基地,每年5月-10月旅游旺季,平日每天可吸引游客三四百人,周末近1000人,村民吃上民俗文化饭。村党支部书记赵小龙介绍,全村180多户有34户现金参股,随着村里旅游越来越火,全村8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不仅全部脱贫,乡亲们的人均收入还普遍高于周边村。
在宁夏,类似的融合案例还有很多。位于贺兰山脚下的龙泉山庄位置优越、设施齐全、交通便利,主营农家菜、自助烧烤,有婚宴大厅、多功能会议室、住宿及娱乐设施,消费者一年四季可随时走进农家大院,感受民俗文化、田园生活乐趣。
六盘山下的龙王坝村将乡村变景区、农户变导游、民房变客房、产品变礼品,先后建成了千亩林下油用牡丹基地、草莓采摘中心、农家餐饮中心、文化小广场、滑雪场、窑洞宾馆、民宿一条街等设施,除旅游接待外,每年还培训高素质农民等1万人次以上。
吴忠市牛家坊村投资1500万元建立农耕民俗文化博物馆,让观光者借助石碾、风箱、土灶等展品,动手烹制粉汤杂碎、烩小吃等特色美食,在烟火气息中展现农耕民俗文化。
…………
在乡村振兴发展的探索实践中,宁夏各市、县结合实际,紧紧落实国家政策措施,围绕当地自然风光、人文历史、民俗文化,设计出“海棠节”“自酿节”等活动,带动了文化旅游、包装物流、电子商务等相关产业发展,有效促进了一二三产业融合。
转发0评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