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番茄种植来说,病毒病无疑是其头号敌人。番茄病毒病是番茄的重要病害, 已成为仅次于真菌病害的第二大病害,南北分布都较普遍。 近年的反季节蔬菜栽培面积扩大, 加上种子带菌传染和气候条件适宜, 以黄瓜花叶病毒为主引起的番茄病毒病上升迅速,发生危害严重,有的因此无收成,每年给蔬菜生产造成很大损失。#智慧农民#
一、发病症状
番茄病毒病在田间较好识别,发病症状主要包括:花叶型、条斑型、蕨叶型和斑萎型四种。花叶型:叶脉间出现褪绿斑,叶片微卷缩隆起,叶片变小不正常生长,果实畸形,花叶后期叶片透明易碎。条斑型:叶片、茎、果实均可见病斑,叶片上可见褐色病斑,茎和果实病斑初期为褪绿后期变为褐色,果实畸形。蕨叶型:病株明显变小,新生幼叶叶片向上卷缩,病毒病严重时叶片卷成管状。斑萎型:苗期可发病,叶片上卷,叶背沿叶脉呈紫红色,有些植株生长点坏死,结果后果实易脱落。
二、传播条件
病毒病发生与环境条件有直接关系,环境条件高温干旱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和流行,栽培过程中,施肥不当,偏施氮肥,缺乏微量元素,土壤排水不良,及多年连作的地块发病较重等因素也会引发病毒病。
各种不当农事操作是该病的人为因素传播方式。在进行移苗、整枝、绑蔓等农事时,因不当操作造成番茄根、茎、叶产生伤口,病株与健株接触时很容易通过这些伤口发生汁液传播, 而与病株接触过的农具本身也可以作为再传染源传播该病。昆虫传播以棉蚜、桃蚜等为传播媒介,通过迁飞可造成田间病毒传播,从而成为另一大再传染源,引发番茄病毒病。
三、综合防治
1、选用抗性品种
番茄抗病毒育种是解决番茄病毒病最为理想的方法,在番茄生产中优先选择抗病品种或对番茄病毒病具有一定耐性的品种
种植。
2、种子消毒
播种前种子进行消毒处理,40~60℃温水加入10%磷酸三钠浸种 10~20 分钟,再用清水冲洗两次,随后正常催芽可以杀死种子表面病毒,减少病毒病发生几率。
3、合理轮作
多年连作会造成土壤盐渍化、养分失衡、生理缺素等,而合理的轮作不仅提高土壤肥力, 均衡利用土壤养分, 改善植株生长小环境,还能通过深翻阻断病毒通过土壤和病残株传播。
4、加强田间管理
加强田间水肥管理,培养壮苗,提高幼苗对病毒病的抵抗能力;清除田间杂草,减少病原寄主;田间发现病苗时及时拔除、集中处理,减少病源;农事操作先处理健株再处理病株,注意手和工具的消毒,减少人为传播。
徒长是造成植株长势弱的一个重要原因,一旦出现徒长,苗子抗性就会下降,容易发生病毒病。初秋温度较高,湿度较低,此茬番茄定植后面临着炎热干旱的天气,菜农如果浇水太勤,易造成苗子徒长。建议菜农在遮阳降温的基础上,适当控水控肥,并喷洒磷酸二氢钾调节长势。对于长势过旺的苗子,可借助助壮素、矮壮素等植物生长调节剂调控长势。
5、防虫控虫
蚜虫和烟粉虱是番茄病毒病的主要传播者,降低田间虫口密度是防治番茄病毒病关键环节。温室、大棚可使用60目防虫网, 能对有翅蚜和烟粉虱成虫进行有效的物理隔离;田间悬挂黄板也 是防治蚜虫和烟粉虱的有效方法;适时的化学防治能快速、有效降低传毒昆虫的数量,减轻病害的发生。
6、化学防治
采用化学措施防控介体昆虫对病毒病的传播。种苗定植前期喷施2000倍吡虫啉;若出现烟粉虱,选择合理的杀虫剂进行防控,如吡虫啉、噻虫嗪、阿维菌素等。
转发0评论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