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长调节剂助力农业技术革新

农业黑科技

2019-01-03 12:56

关注TA 已关注
写评论


 

世界上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起源于上世纪20~30年代使用人工合成的生长素类似物吲哚乙酸、吲哚丁酸、萘乙酸等,来促进植物扦插生根。此后,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研究及在农业上的应用发展迅速,先后将其应用于促进无籽果实形成、防止洋葱和马铃薯等贮藏期间发芽、防止番茄和苹果落花落果、防止大白菜贮藏脱帮等。我国在这方面也进展很快,特别是在大田作物上的应用有多项是世界领先的。

20世纪50~70年代,我国曾出现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赤霉素的热潮,使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扩大到大田作物。如在水稻杂交育种中解决了父母本花期不遇、包茎影响授粉和制种产量等问题,至今每年应用面积约为100万亩左右。

20世纪70年代以后,植物生长调节剂进入大田作物生产应用,在经济有效地解决生产难题中显示了常规技术无法替代的作用,得到迅速推广,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代表性工作有:20世纪70年代,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针对棉花晚熟严重的问题,于1973年开始应用植调剂促进晚期棉铃早熟的研究,建立了棉花应用乙烯利催熟技术,迄今每年应用约300万亩左右。该技术是大面积应用植调剂主动控制作物生长发育的成功范例,更是一次作物管理观念更新的尝试。

从1980年开始,北京农业大学用更经济的新方法合成了植物生长延缓剂甲哌鎓,成功地解决了棉花徒长问题,增产增效改善品质的效果显著。每年推广面积约占总植棉面积的80%以上,被列为建国后中国棉花栽培领域三大技术变革之首。

1984年,江苏农药研究所等单位研制成功植物生长延缓剂多效唑,开发了多效唑控制连作晚稻秧苗徒长技术,被列为“八五”科技成果推广重点项目,1993年应用面积达700多万亩。但研究发现,多效唑的应用存在残留和残效问题,在小麦等旱地作物上更为突出。近年来,中国农业大学研发了甲多微乳剂、甲烯微乳剂,克服了多效唑应用的缺陷,抗逆防倒增产效果稳定,每年推广应用1000万亩左右。

1999年开始,中国农业大学进行了胺鲜酯在玉米、棉花、大豆等作物上的应用研究,开发了相关制剂产品,并建立了应用技术。其中玉米专用调节剂30%胺鲜酯·乙烯利水剂每年的应用面积约1500万亩左右。此外,油菜素甾醇类物质(BR)、氯吡脲(CPPU)和S-诱抗素(天然脱落酸、S-ABA)的工业化生产,推动了其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2
同时转发到我的主页
发布

转发0评论2

农友2021

2019-01-08 22:42

桃树生长调节剂使用什么好

回答
同时转发到我的主页
发布

农友7144李小春

2019-01-05 17:49

棉花晚熟就给你用些乙烯利

回答
同时转发到我的主页
发布
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