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井底之蛙”,并不知道全国的楠竹有多少,只知道在我老家的农村,楠竹成林、竹深似海,拥有量应该不比谁少吧!那一排排的楠竹,在儿时的记忆里,曾经给我们当地的农村人带来了希望、增加了不少的收入,是全村人家中“盐巴钱”的来路,养活了农村老家一代又一代的农村人。
这话在你听来你也许觉得我是在吹牛,可事实就是如此。记得在七八十年代,我们村里还很穷,交通、通信、网络还很不发达,那时候的村民也没什么挣钱的门路,基本都是在家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而楠竹不仅用来编制各种竹制产品,其春天萌生出的嫩笋,还是一道美味的佳肴,人们可以用楠竹笋,和着猪肉、猪脚或炒、或炖,味道鲜美、香飘四溢。在我幼小的记忆里,楠竹笋的口感超过了其他的笋类产品,不知平台上的你,品尝过它的美味吗?
以上说的就是楠竹所存在的经济价值、和楠竹给我们农村人所带来的实惠,因此那时候我们本地的农户,如果家有一大片楠竹林,无疑就是拥有了一笔“财富”,获得了最基本的经济保障!
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因素:
一是科技的发展使得手工作坊难以为继。现代社会做什么都要讲究现代的工艺和科技的手段,不仅能大幅降低生产成本,还能较大提升生产效率。过去那些以手工作业为主的原始竹编加工坊基本难以为继,只能倒闭。所以农民所砍的楠竹就没有了销售的渠道,村民们自然也就不能指望楠竹来求生存了;
二是打工经济的兴起,造成了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缺失。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缺乏,老年人无力去山上砍伐楠竹、更无力将楠竹背回家,所以就算对楠竹还有一些想法的少数老年农村人,也只能是对着楠竹“望洋兴叹”了;
四是竹编产品也卖不了几个钱,满足不了如今的家庭对生活的需要。竹编产品的卖价并不高,一个撮箕10多元、一个背篼30多元、一把藤椅100把元,村民还得付出艰辛的劳作;关键还卖不了多少,还不如出外打工,挣得还会多一些。
广大的农村地区并不缺资源,价廉物美的原材料遍地都是,我们缺的是各种信息资讯和技术支持、缺的是开发资金,如果能多有一些龙头企业进入到农村,就能带动农村地区的进一步发展,这样的话,不仅是楠竹,还有很多农村的优质资源,就不会“烂”在大山里,就能物尽其用,充分发挥出农村资源的优势作用。同时,我们各地的农村人也能借机生财,实现增收致富的目标了!
转发0评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