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来了,这是个属于甘薯的季节。霜降前,北京延庆沈家营镇西王化营村的甘薯就已全部售完。今年雨水大,收获日期还比往年都晚了十来天。村民们只等着储藏,销售,村官们和村里的网上店铺不愁销量,毕竟很多城市的冬天,总少不了烤甘薯的甜味。事实上,市面上的甘薯种类繁多。北京农业技术推广站的专家告诉记者,甘薯的各个品种各有长处,例如“普薯32”属于蒸烤兼用的全能型“选手”,“烟薯25”则以出众的甜味俘获大批消费者。可无论什么品种,甘薯总是以抗旱、丰产、耐贫瘠的“品格”给予了人们太多回馈。作为一个舶来品,甘薯早在明万历年间已引入中国,四百年后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大甘薯生产国。
雨水多 甘薯收获晚了十来天
今年,延庆区西王化营村甘薯的收获期在10月中旬,“比往年推迟了10天,要是再晚,地温太低,甘薯就要受冻了。”王军是村里的党支部书记,他告诉记者,以往村里的甘薯须得在国庆假期里收完,那是村民们最忙的时候,“一边得照应着来采摘的游客,一边得顾着丰收。”
王军说,今年村里的甘薯收成不错,夏秋时节的多雨天气对于很多露地农作物来说或许算不上是好事,可对于甘薯来说,这多出的雨水还助力了甘薯的产量,“雨水大,甘薯就长得更好,今年的甘薯还增产了。”王军说,收上来的甘薯水分大,想让甘薯香甜,还得晾晒几天。
早年间,西王化营村有着“京郊有机甘薯第一村”的美名,曾经村里的甘薯享誉十里八乡。那时候村里的青年劳动力多,种植的规模也大,五六百亩地,种的都是甘薯。
今年是村里复种甘薯的第三年,面积约有50亩,地里的品种却有22个,“除了主打三个品种外,我们准备了10亩地,当这20多个品种的‘试验田’。” 王军说,在农业部门和推广站的帮助下,村民还和专家一起评选出了味道最好的新品种,准备明年大批量种植。
好养活 抗旱耐贫瘠适应性强
事实上,今年甘薯在北京的种植面积有2.1万亩,目前多集中在密云等北京远郊的山区或是半山区。在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正高级农艺师李仁崑看来,甘薯的种植“不挑地”,它耐旱,是节水型作物;它对贫瘠的适应性较强,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要求不高;它易高产,在环境较差的土壤里仍旧能让种植者获得丰收。
正常情况下,推广站的专家们更提倡将北京地区甘薯的收获期控制在9月下旬,“土壤温度一般不宜低于10℃,否则它在田间会受冷害,也就不再利于后续储藏和后期销售。如果是在平原地区,温度稍稍偏高些,10月初收获且甘薯不用于储藏,那么这个时间也是合适的。”
李仁崑表示,对于甘薯来说,早收获也就避免了冷害,如果拥有过关的储藏技术,储藏至第二年开春再择机销售,那么甘薯的附加值也会随着市场价格而得到提升。他还提到,如果保存得当,技术过关保住甘薯水分,甘薯的风味物质不会流失,也更利于甘薯中的淀粉转化为糖,口感更好。
如果收获时间偏晚呢?李仁崑说,这时候甘薯的产量就会随着收获期的推后而增高,“尤其在后期,九月末到十月初,北京的昼夜温差变大,其实更利于干物质的积累。收获早晚对于农户来说,各有利弊,可以看需求来调整收获时间。”
但在北京,今年的气候条件较为特殊,“自六月到九月底,北京的雨水较往年偏多了60%,秋天的冷空气也比较频繁,导致九月下旬雨水大,气温低。”李仁崑说,这就造成了农机无法下地收获,另一方面一两场寒流让田间温度降低,致使今年的收获期普遍错后。他表示,甘薯遇冷害会影响其细胞壁的弹性,使得甘薯内部组织受损,并不利于储藏,“对于中长期的储藏来说,危险性较大,比较容易出现烂窖的情况,需要种植户注意观察,早做准备。”
分品种 烘烤和蒸煮各有擅长
在北京,拥有2.1万亩种植面积的甘薯仅能满足北京不到8%的自给率。提及人们在终端零售市场常见的“蜜薯”、“红薯”等甘薯的别称,李仁崑谈到,这些名称并非指代哪一种特定品种,“只是商家为了销售,或者是为了保护真实品种而为商品所起的小名,实际上并不是正规名字。”对于专家和相关从业者来说,用于区别甘薯的,只有在种子管理部门登记的品种名。
李仁崑告诉记者,要说市场占有率,在众多甘薯品种中,普宁市农科所在2012年选育的“普薯32”和同年烟台市农科院选育的“烟薯25”是北京非常主流、且占有率最大的两个品种。除此以外,早熟品种“心香”、抗病品种“济薯26”、早熟丰产型品种“龙薯9”以及本地选育的“黄玫瑰”、“黄香蕉”等甘薯品种也同样丰富着市民的餐桌。
为什么“普薯32”和“烟薯25”能在众多品种中夺魁?“普薯32”因为艳丽的薯皮和薯瓤颜色,又被称为“西瓜红”,市面上被菜商们称作“广东蜜薯”的就是它了,李仁崑说,“普薯32”蒸烤兼用,是个“全能型选手”;“烟薯25”身为烘烤型甘薯圈里的“扛把子”,年年锁定商家摊位“C位”,靠的就是它的甜蜜,“它的糖分含量,是以出众的甜味俘获了大批消费者。”李仁崑说。
“根据生产中的不同用途,甘薯我们一般分为三大类,即鲜食型甘薯、淀粉型甘薯、加工型甘薯。”李仁崑说,而一个品种归为哪类、更适合哪种烹饪方法,是由其品种特性来决定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食物中的营养成分。”适合蒸煮的品种,淀粉含量高,口感干面,适合烘烤的品种含糖量和水分高,入口舒服,口感更甜,吃起来也更有愉悦感。
舶来品 但能吃出情怀和回忆
实际上,甘薯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全国总产量上,仅次于水稻、小麦以及玉米,位居第四位,而甘薯亩产在6000斤左右,是小麦和大米亩产量的数倍。而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甘薯生产国,世界上每年超一半的甘薯产自中国。
不过,甘薯之于中国,其实并非本土作物,而是外来的“舶来品”。李仁崑告诉新京报记者,甘薯也被很多人称作“番薯”,如同人们常说的“番茄”一样,一个“番”字,足以表明它的“老外”身份。
约在16世纪的明朝万历年间,福建商人陈振龙到吕宋(今为菲律宾)经商,彼时被西班牙航海舰队从美洲带到吕宋的甘薯耐旱、高产,已经在当地扎根丰收,陈振龙便由此将甘薯的藤苗以及种植方法带回了福建试种,全家六代人都在为甘薯的推广、种植助力,这是甘薯传入中国的开始。
四百多年前的陈振龙会不会想到,当初漂洋过海带回来的小小藤苗,极大地提升我国单位面积粮食的产量,在若干年后成为国人必不可少的粮食。在古代,粮食欠丰的年代里,古籍称“乡民活于薯者十之七八”;康乾盛世时期,中国人口暴涨至3亿人,丰产的甘薯是人口激增的“后盾”;李仁崑也记起在计划经济时代,1斤细粮票能换5斤甘薯,粗粮给予人们的饱腹感,让那些大米白面短缺的日子也似乎不那么难熬。
李仁崑说,直到现在,许多年轻人已经不再将甘薯看作一种粮食,甘薯的身份多了更多的消费概念,通过不同的加工手段和方式,丰富着人们的餐桌。在日本,已经被算作“蔬菜类”的甘薯所制的蛋糕和小食品售价昂贵;采取传统或现代工艺酿出的甘薯酒,也为人们的舌尖奉献出一抹特有的香醇辛辣。
甘薯容易种植,这种抗旱、耐贫瘠的作物,对土地的“索取”很少,但它产量高,给予种植者的回馈很多。它曾似是为拯救饥肠辘辘的人类而生,也在当下的每一个冬日夜幕里,慰藉着晚归的平凡人。
转发0评论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