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农计划# 近期,多地群友反应黄瓜棒孢叶斑病开始大面积发生,且危害严重,防治困难。近年来,随着设施蔬菜面积的不断扩大,黄瓜棒孢叶斑病也日益加重,尤其是冬春茬棚内湿度较大,易导致黄瓜棒孢叶斑病的发生,很多棚室因为黄瓜棒孢叶斑病难以控制而清棚,给菜农造成了严重的损失,面对难以防治的黄瓜棒孢叶斑病到底应该如何防治呢?
一、发病症状
黄瓜棒孢叶斑病多发生在黄瓜盛瓜期,中部叶片最先开始发病,后逐渐向下扩展。小斑行发病初期,叶片病斑初呈黄褐色小点,病斑扩展后,叶片正面病斑略凹陷,病斑近圆形或稍不规则形,外围颜色稍深,黄褐色,中部颜色稍浅,淡黄色,病健交界处明显,周围浅绿色晕圈。叶背病部稍凹陷,中央黄白色。大斑行多为圆形或不规则形,灰白色,叶面病斑粗糙不平,隐约有轮纹,湿度大时,叶片正、背面均可产生大量灰白色毛絮状物,为病原菌菌丝体。高温高湿、植株长势旺盛时多产生大型病斑,低温低湿时发病多表现为小形病斑。
二、黄瓜棒孢叶斑病病原及寄主范围
黄瓜棒孢叶斑病又称褐斑病、靶斑病,俗称黄点子病,是由多主棒孢霉侵染引起的,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目棒孢属真菌,该病原菌是一种广泛分布的多寄主真菌,可为害葫芦科、茄科、十字花科、豆类蔬菜。
三、发病条件
黄瓜棒孢叶斑病是一种气传病害,主要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随病残体、杂草在土壤中或随其他寄主植物越冬存活,病菌还可以产生厚垣孢子及菌核,病菌在残株中可存活2年,成为黄瓜棒孢叶斑病的初侵染源,在种皮附着状态下可存活6个月以上,翌年产生分生孢子成为初侵染菌源。田间发病后,在适应条件下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借风雨和农事操作传播,也可通过种皮附着病菌或种皮内潜伏休眠菌丝进行种子传播,病原菌主要依靠种子带菌进行远距离传播,多主棒孢菌具有喜温好湿的热点,高温、高湿环境有利于该病的流行和蔓延。
黄瓜棒孢叶斑病寄主范围广泛,能侵染380个属内的530余种植物,由于该病菌具有侵染破坏力强、传播途径广、极易变异、连作栽培模式,使得病原菌连年积累,从而导致该病害难以防治。
四、综合防治
黄瓜棒孢叶斑病可通过种子进行远距离传播,需要切断传播途径进行预防,该病一旦发生,就很难防治,所以需要我们以预防为主,来减少病害带来的危害。
1、选用抗病品种,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
选用抗病性强的品种,在播种前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种子可用55~60℃温水浸种10~15分钟,并不断搅拌,后催芽播种,可有效杀灭种子内的病原菌,还可用温汤结合药液浸种,药剂可选用多菌灵浸种,洗净后催芽播种。
2、加强田间管理
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增施磷钾肥,培育健壮植株,合理密植,采用膜下滴灌或暗灌,及时通风排湿,控制田间湿度,彻底清除田间杂草和病残体,发现病株及时拔出并集中销毁,减少病原菌的积累和传播,合理轮作,与非瓜类作物实行2~3年以上轮作。
3、药剂防治
再进行农业防治的同时应结合化学防治,值得注意的是该病原菌侵染成功率非常高,所以需要做好早期预防,及早用药防治。药剂可选用嘧菌酯、啶酰菌酯、氟菌·肟菌酯(露娜森)等药剂进行喷雾防治,在连续阴雨天气时来临时,可通过使用中蔬弥粉机配合中蔬微粉进行喷粉防治,药剂选用中蔬微粉101,用量180克/亩。在不增加田间湿度的情况下,能够取得更好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