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推进苏打盐碱地高效治理与综合利用“三良一体化”大安模式的推广应用,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东北苏打盐碱地分中心与吉林大安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0月10日-11日在大安核心示范区与镇赉核心示范区成功召开盐碱地三良一体化“大安模式”专家现场测产观摩会。
丰收现场。陈领之 摄
专家组由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主任梅旭荣研究员、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工程技术所所长鞠正山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杨劲松研究员、张丛志研究员,吉林大学李北伟教授,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魏丹研究员,吉林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邵玺文教授,通化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严光彬研究员,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严永峰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卜庆云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王冰研究员、荆彦辉副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王春艳研究员、周振亚副研究员,中南民族大学刘成武教授,吉林省土地整理中心高级工程师王常宇等专家组成,梅旭荣担任测产专家组组长。
又是一年好光景。陈领之 摄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纪委书记项尚表示,东北地理所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主力军,积极布局苏打盐碱地治理及吉林省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科技力量,期待盐碱地三良一体化大安模式在更多区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省政协委员、人资环委副主任,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原党委书记、副所长苏阳指出,未来的盐碱地治理工作核心是提高认识、科技赋能和形成共识,并特别呼吁,要缩短投资回报周期,这需要政府与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协同合作。梅旭荣强调,面对耕地保护的严峻形势,必须聚焦“改土、治碱”等根本路径,通过总结和推广“三良一体化”等成功模式,精准找到问题根源,以实现对耕地问题的长期有效防控,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白城市委副秘书长高金奎表示,在东北地理所等为代表的各方团队努力下白城已从风沙盐碱之地蜕变为现代鱼米之乡,希望未来提供更多低成本、高效益盐碱地治理模式,为白城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梁正伟研究员介绍了盐碱地“三良一体化”高效治理与综合利用大安模式的技术内涵。王明明副研究员介绍了苏打盐碱地辽宁、湖北等不同区域酸性磷石膏改土培肥、盐碱地水稻机插同步侧深施肥等技术的特点、优势。
专家现场测产结果表明,重度盐碱地(土壤pH 9.93,EC 1.18 mS/cm)采用以“辽宁产酸性磷石膏+东稻122+密植+灌排”为核心的盐碱地“三良一体化”模式田块,第一年水稻产量达到414.39公斤/亩,比对照增产255.12%;采用以“辽宁产酸性磷石膏+有机肥+东稻122+密植+灌排”为核心的盐碱地“三良一体化”模式田块,当年水稻产量达到513.03公斤/亩,相比对照增产339.65%。采用以“湖北产酸性磷石膏+东稻122+密植+灌排”为核心的盐碱地“三良一体化”模式田块,当年水稻产量达到401.19公斤/亩,比对照增产243.89%;而采用以“湖北产酸性磷石膏+有机肥+东稻122+密植+灌排”为核心的盐碱地“三良一体化”模式田块,当年水稻产量达到506.33公斤/亩,相比对照增产333.91%。重度盐碱地(土壤pH值 10.58,EC 0.42 mS/cm)在酸性磷石膏改良4年基础上,以“中科发5号+密植+灌排”为核心技术改良的水稻产量达到690.87公斤/亩,比对照增产47.34%。中度盐碱地(土壤pH 8.55,EC 0.50 mS/cm),采用以“中科发5号+密植+侧深施肥+灌排”等为核心的盐碱地“三良一体化”模式田块,水稻产量达到710.80公斤/亩,相比于对照增产12.41%。盐碱地种稻多年水田(pH 7.80, EC 0.04 mS/cm),以侧深施肥+密植等为核心的水稻两减绿色栽培模式示范田产量达到777.75公斤/亩,连续4年水稻产量超过700公斤/亩,且比农户生产田增产20.81%;以水稻有序机械抛秧为核心的水稻两减绿色栽培模式示范田产量达到718.74公斤/亩,比农户生产田增产11.64%,技术效果显著。
目前,东北地理所正聚焦于苏打盐碱地治理与利用国家战略与磷石膏综合利用国家战略,不断推动盐碱地“三良一体化”大安模式在更广阔区域的适应性验证与规模化应用,为国家以及东北苏打盐碱地治理与磷石膏综合利用提供低本高效的“三良一体化”技术解决方案,开拓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新模式,把丰收的论文写在盐碱大地上,让更多的盐碱荒地变为沃野良田、致富宝地,同时助力磷化工循环经济发展。
作者;舒震 郭明彤
转发0评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