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三月的晨雾还未散尽,徐古街许易村的菌菇大棚里已是一派繁忙。村民李秀兰蹲在菌垄间,灵巧的手指在褐色的菌褶间翻飞,饱满的羊肚菌应声落入竹篮。
“这茬菌子长得很喜人,菌柄都快赶上手指粗了。”她擦了擦额头的汗珠,脸上绽开笑容。在武汉市菇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试验田里,56个黑色大棚整齐排列,采收的季节创下羊肚菌亩产2000斤的新纪录。
“今年2月下旬羊肚菌开始采摘,可采2茬,每亩产量达2000斤,按目前收购价25元每斤,亩产值超50000元,较以往翻了整整4倍。”公司负责人贾红民指着正在装车的菌箱介绍。
羊肚菌忌连作,同一地块种植两茬后易出现长势变弱、病虫害发生加剧、产量和品质下降等问题。
作为湖北省食用菌协会理事,贾红民带领团队历时两年攻关的“羊肚菌+草菇”轮作模式,成功破解了困扰行业多年的连作障碍难题。
在39个试验大棚中,技术人员通过精准调控温湿度,让两种食用菌在季节更替中实现生态互补:草菇在盛夏时节分解土壤中的有害物质,其菌渣转化为优质有机肥;待秋意渐浓,经过改良的土壤又为羊肚菌孕育出丰沃的生长环境。农业技术改革带来产量质的飞跃。
当天上午,工人们正将清晨采摘的羊肚菌分拣装箱。这些带着晨露的珍馐,将被销往武商、中百等省内大型商超。而经过低温冻干处理的菌干,正通过“国企联村”电商平台发往北京、广州等地。
“现在每天出货量在1万斤左右。”贾红民透露,基地已与5家餐饮集团签订长期供货协议。
“以前种玉米、水稻要‘看天吃饭’,现在棚里四季有活干,日子越过越踏实。”许易村村民李秀兰说。目前基地已带动周边50户村民就业,预计明年扩建后将新增100个工作岗位。
“今年我在许易村又流转了80亩地,扩大羊肚菌种植规模,带动更多当地村民就业增收。”贾红民透露,下一步,基地将结合试种成功经验,邀请农技专家进行指导,探索优化技术改进,进一步提高羊肚菌的品质。
来源: 武汉广播电视台
转发0评论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