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长期的捕捞,长江水生生物资源经历了严重的衰退。渔民生计一年不如一年,渔民的渔网也一年比一年网眼更细。渔民为了维持生计,也是绞尽脑汁,把渔网从大网眼改成小网眼,有些甚至还用上了电网捕鱼、灯光捕鱼、声波捕鱼等等含有科技含量的“土匪式”捕鱼方式。一番操作下来,现在的长江,已经可以用“无鱼”来形容了。
于是,《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和建立补偿制度实施方案》出台了:2020年1月1日起,长江流域332个水生生物保护区实现全面禁捕;2021年1月1日起,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将实行为期10年的禁捕。
在长江中游的巴东水域,渔民冯凯今年57岁,祖祖辈辈在长江上捕鱼为生。如今长江退捕之后,他在江面上继续工作,当起了长江江面上的清漂队员。他和往常一样在江面上穿梭,只是和往年不同的是,他手中的捕鱼网改成了打捞杆。
50岁的李青华在十几岁的时候就在长江上捕鱼了。在襄阳江汉段全面禁渔之后,他上了岸。因为捕鱼时候,经常会对捕鱼船只修修补补,李青华对管路维修、电气焊,船上的电缆、电器维修都有两把刷子,根据李青华的特长,上岸之后,社区聘请他到社区里上班,专门维修电缆线。而李青华的妻子也在社区找了一家门面开了文具店。李青华一家,再也不用依靠捕鱼维持生计了。
在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南矶乡红卫村,村民邱会松原本也是一名渔民。但这几年捕鱼收入越来越少了,上岸之后,邱会松改为了定点上班,成为了一名外卖员,每个月收入5000多元。现在他喜欢固定的上班时间,再也不用风里来雨里去的和江水“较劲”了。
而江边出生,捕鱼长大的张福林,已经年过50了。近五六年,他捕获的鱼越来越少,鱼类产量的减产影响到了张福林一家的生计。2017年,在政策引领下,张福林开始尝试退捕转产。他拿出来30多万元的积蓄在长江边发展柑橘种植,政府提供了1万多株默科特柑橘种苗,还派遣了专业技术专家到果园进行指导。几年下来,张福林从一个‘门外汉’变成了种植能手。2019年,他的柑橘树第一次挂果,一共挣了20多万元。
很多放弃捕鱼的上岸渔民,各自发挥着自己的专长,寻找自己上岸后的自身定位。除此外,长江禁捕退捕工作专班还印发了《关于加强长江退捕渔民农业农村领域就业帮扶工作的意见》。在意见中,要求各地就近吸纳退捕渔民进行就业,并做好长江退捕渔民的就业帮扶工作。
长江流域的禁捕,是为了长江流域的环境、生物安全,也是为了后代实施的重要决策。如何妥善安置渔民转产就业,事关长江禁捕退捕的成败。截止目前,退捕渔民已经落实社会保障16.87万人,占全部总数的93.32%。转产就业11.84万人,占需要转产就业人数的93.57%。#三农# #智慧农民#
转发0评论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