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蜂圆桶土养分蜂方法

鄂东三农

2025-07-22 09:03

关注TA 已关注
写评论
圆桶养蜂可追溯至数百年前,采用天然木材或陶土制作蜂桶,直径通常为30-40厘米,高度50-60厘米,内部不设人工巢础,完全由蜜蜂自主筑巢。与活框蜂箱相比,这种养殖方式最大程度还原了蜜蜂在树洞中的自然栖息状态。据广西养蜂协会调查数据显示,采用传统圆桶养殖的中蜂群,其抗螨能力较活框蜂箱提高约30%,越冬死亡率降低20%以上。这是因为圆桶内部形成的半球形蜂巢更符合中蜂结团习性,蜂群能通过自主调节巢脾间距(通常保持8-10毫米)来优化保温保湿效果。





圆桶的特殊结构形成独特的微循环系统:顶部通气孔与底部巢门形成空气对流,木质桶壁能吸收多余水分,在南方梅雨季节可将桶内湿度稳定在60%-70%的适宜范围。云南农业大学蜂学研究所的对比实验表明,圆桶蜂群采集的野坝子蜂蜜,其活性酶含量比活框蜂箱产品高出15%,这得益于蜜蜂在自然筑巢状态下更合理的酿蜜节奏。

二、自然分蜂的预判与准备
掌握分蜂征兆是成功分蜂的关键。春季当蜂群出现以下迹象时,预示分蜂热即将发生:工蜂开始在桶壁上方建造3-5个王台基;采集蜂出勤率突然下降30%-40%;桶口出现"蜂胡子"现象(大量工蜂在巢门外结团)。此时需准备好新蜂桶,最佳选择是使用老桶拆分出的带有蜂蜡的板材制作新桶,这种材料散发的巢气味能使新群快速安定。

分蜂前一周要进行精细管理:在原有圆桶旁放置新桶,两桶间距保持1-1.5米;用新鲜牛粪混合黏土(比例3:7)涂抹新桶内壁,既能杀菌又能模拟自然洞穴气息;在桶内顶部悬挂一小块旧巢脾,引导蜜蜂快速定位筑巢点。贵州苗族的养蜂人还会在桶内放置适量杜仲树叶,其特殊气味能有效吸引分蜂群。





三、分蜂过程的实操技法
自然分蜂多发生在晴日上午9-11点。当蜂王带领约半数工蜂涌出原桶时,传统做法是敲击铜盆引导蜂团降落在预定位置。现代改良方法是在分蜂通道上悬挂浸有蜂王信息素的麻绳,将蜂群引导至新桶。福建永定地区的蜂农发明了"双桶对接法":将新桶倒扣在原桶上方,两桶口用纱布连接,待大部分工蜂进入新桶后,迅速插入隔王板完成分群。

分蜂后的前三天是成败关键期:需用糖水(浓度50%)连续饲喂新群,每日傍晚每次100-150毫升;用青蒿煮水喷洒桶外驱避盗蜂;在巢门口放置树枝制造"迷宫通道",帮助守卫蜂识别敌友。若新群连续两日出现大量花粉进巢,即表明蜂群已接受新居。此时可逐步撤除辅助设施,让蜂群进入自然发展状态。

 四、土养分蜂的现代改良
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结合催生出多项创新:
1. 智能监测系统:在圆桶内壁安装温湿度传感器,通过蓝牙传输数据,养蜂人用手机即可掌握蜂群状态。浙江某企业研发的蜂桶专用监测仪,能准确预测分蜂时间点,误差不超过2小时。

2. 组合式蜂桶:采用可拆卸的杉木板条制作桶身,既保留传统圆桶的生态优势,又能在检查蜂群时临时打开观察。湖南农业大学设计的"三段式蜂桶",通过旋转中层桶体即可实现人工分蜂,避免自然分蜂的不可控性。

3. 生态位优化:在蜂场布置中借鉴朴门农法原理,将蜂桶安置在菜园与果园交界处,利用不同花期植物延长蜜源供应期。四川眉山的实践表明,这种布局能使圆桶蜂群的年产蜜量提升40%。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五、常见问题解决方案
1. 分蜂群飞逃处理:立即向蜂群喷洒稀释蜂蜜水(1:1),同时将原桶内的子脾调入新桶。畲族蜂农的秘方是在桶内放置少量陈年蜂胶,其气味能有效稳定蜂群情绪。

2. 新老蜂群打架预防:分蜂后一周内,在两群巢门口涂抹不同气味的植物精油(如老群用薄荷油,新群用桉树油),帮助工蜂建立群体识别标志。

3. 弱群复壮技巧:将3-4个弱群合并时,采用"报纸合并法"——在傍晚用针扎孔的报纸分隔两群,待气味融合后蜜蜂自行咬穿报纸结合。配合饲喂花粉饼(花粉与蜂蜜按7:3混合),能在15天内使群势达到正常水平。

这种遵循自然法则的养蜂方式,不仅产出更高品质的蜂蜜,更重要的是维系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浙江丽水的深山村落,保留着最完整的圆桶养蜂技艺,老蜂农通过观察蜂群行为预测天气变化,准确率可达80%以上。这种代相传的生态智慧提醒我们:现代养蜂技术发展的同时,不应忽视传统技艺蕴含的宝贵经验。正如一位从业六十年的老蜂农所说:"圆桶养蜂不是落后,而是我们留给蜜蜂的最后尊严。"

1
同时转发到我的主页
发布

转发0评论2

农友5082

2025-07-22 09:41

介绍的非常详细

回答
同时转发到我的主页
发布

鄂东三农

2025-07-22 09:09

欢迎大家来评论区留言。

回答
同时转发到我的主页
发布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