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农计划# 关于水稻在种植过程中,出现白穗、空瘪粒的情况,相信不少种植户都遇到过,不论哪种情况,对于最终的产量都有影响。水稻白穗是由于在生长过程中,由于不良因素的影响,导致稻株中的养分和水分,不能有效地供给到穗部,从而导致稻穗发白。水稻空瘪粒,也是由于生长过程中的不利因素,导致水稻不能正常受精,或者受精后不能正常发育,进而形成空瘪粒,对于产量的影响很大。
水稻空粒空壳现象产生的原因
1.水稻稻颈瘟、节瘟、谷粒瘟是水稻稻瘟病的一部分病害,是发生在茎杆和谷粒上。发病早的形成白穗,发病迟的影响灌浆,谷粒不饱满。谷粒瘟发病早的,严重时米粒变黑,发病迟的可以使谷粒变成灰白色的秕谷。水稻纹枯病在圆杆拔节到抽穗期盛发,使孕穗不能抽穗,或虽能抽穗,但造成瘪谷、白穗,甚至植株枯死。水稻条叶枯病发病迟时,穗颈和小梗变为褐色,呈现与穗颈稻瘟病相似的病状。
2.水稻在开花期遇到长时间低温,会导致稻花授粉不均、发育不正常,从而大量形成空粒空壳,影响水稻的安全齐穗和产量。水稻在开花授粉期最适宜的温度为30℃左右,最低15℃。如平均气温低于20℃,日最高气温低于23℃,开花就会减少,或者开花但不授粉,形成空壳。开花期如遇阴雨连绵的天气,空气湿度增加,也会导致水稻花丝不生长、花粉黏性大,就会出现大量空壳的稻穗,甚至还会发生褐变粒等病害。
3.水稻的生长与施氮量的多少关系很大。如果过多施用氮肥,植株生长繁茂,孕穗期叶片含氮量过高,组织细嫩,抗御低温或高温的能力就会下降。这时,如遇到低温或高温天气,就会诱发水稻植株抽穗及花粉细胞的生长受阻,从而造成空粒空壳的产生。过高的气温可直接导致花粉干枯。
4.在灌溉方面,如抽穗开花期缺水,造成受精结实不良,就会增加空秕粒。稻田排水不良,或长期深灌水,会引起黑根,中期晒田时间过长、过重,后期断水过早,促使早衰,增加空秕粒。
水稻空粒空壳现象的管理措施
1.选择品种
正确合理使用品种是避免水稻后期受低温危害的措施之一 。水稻品种应选择在当地可以安全抽穗、成熟的品种, 避免选用过早熟或过晚熟品种。选择适宜
2.水位管理
水稻抽穗期要适当加深水稻田水位,降低水田环境温度,促进水稻雄性花蕊分裂散粉,使水稻稻谷授粉,受孕。我们当地采用“长流水”灌溉,也叫“换水灌溉法”,就是把水稻田进水口和出水口同时打开,抽水灌溉,将水稻田温水排出,灌溉冷却水,来降低水稻田环境温度。从早上8:00至下午4:00灌溉降温。
3.施肥管理
施穗肥和粒肥要根据施用时期和施肥效应的不同。穗肥可分为促花肥和保花肥两种。促花肥在水稻剑叶长到3叶露尖时施用,穗肥的施用量占总施肥量15%。粒肥以水稻开始抽穗前后叶色变淡作为指标,再根据天气变化来决定,但是要注意,阴雨绵绵的天气不宜施肥。施肥一般亩施尿素2~2.5千克,也可以在水稻破口和灌浆初期用0.2%磷酸二氢钾进行根外追肥。对落黄田块可加0.5千克尿素混合施用。
4.病虫害防治
水稻生育后期的病虫害是使水稻空壳率上升的重要因素, 为降低空壳率需加强生育后期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在水稻生育关键时期也需及时防病、防虫, 减少水稻节瘟、穗颈瘟、纹枯病、螟虫等病虫害的发生。如果田间虫害过多,比如二化螟、三化螟、大螟等,及时用药防治,目前市面上的杀虫剂有很多,可选择氯虫苯甲酰胺、苏云金杆菌(助剂)等药剂防治,一次防治不住,可多打几次,尤其在抽穗期前后。
转发0评论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