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春走基层,家国又一年】种红薯的“新型职业农民”姚栋

老夏话三农

2019-02-13 13:07

关注TA 已关注
写评论
【湖南日报:新春走基层,家国又一年】种红薯的“新型职业农民”姚栋

(新型职业农民姚栋在搬运红薯苗)


  姚栋的红薯种苗基地,专职农技员手推机器翻土。  文莎 摄

    湖南日报记者 周月桂

    上过大学的“85后”姚栋,结束城市的工作生涯,顶着压力返回家乡种起了红薯,成了一名新型职业农民。他的红薯加工厂年产值上千万元。他恪守家训,心存敬畏,不忘根本。如今太平年代、昌明盛世,只要安安稳稳、勤勤勉勉,就有好日子过,最要紧的是自己莫“乱搞”、莫懒惰。他清楚自己的根之所在。

    春节前后,是农民漫长的冬闲时光。这段日子,晒晒太阳,傍着炉火,将疲惫的筋骨舒展,回望岁时,等候春来,诸事不作,是心安理得的。长沙市望城区茶亭镇静慎村村民姚栋,做派有点像农民,也有点不像。春节前还在忙忙碌碌,送红薯粉、下地种“种薯”、慰问贫困户,当然也忙忙碌碌地筹备年夜饭。

    姚栋长得结结实实,圆脸上戴副近视眼镜,看着不太像农民,又不太像知识分子,给人以既精明又憨厚之感。此人穿戴整齐客气,手指却粗黑,显示出生活优裕又肯吃苦“干粗活”的状态。

    7年前,这个上过大学的年轻人,结束城市的工作生涯,返回家乡静慎村种起了红薯,成了一名“新农民”。

    一个种红薯的“85后”新型职业农民,会有什么新故事?


(大型耕田机耕作土地,为种植红薯作准备。)

     不如回乡种红薯

    2月2日,猪年春节前最后一个好太阳天。立春在即,地气已经热了。

    湘江长沙境内最北段,冬日水流平缓。东岸望城区茶亭镇静慎村,大片大棚蔬菜基地正在翻耕。推开大棚的门,热气迎面扑来,带着新翻的泥土气息,那是肥沃土壤里滋长的阳气,足以让任何蛰伏冬眠的种子苏醒。

    这是姚栋租用的红薯种苗基地,要趁着春节前的好天气尽快翻好土,将“种薯”下地。

    专职农技员小顾正在用一个半自动的手推机器翻土。机器轰鸣中,一块块黄土化作碎屑,翻起泥浪四处飞溅。

    “种红薯,就要我们东城这里的干泥巴土。”姚栋搓了一把泥土说。

    静慎村本属望城区东城镇,前几年合并到茶亭镇,村民仍然习惯称这块地界为“东城”。这里多“岸子田”也就是旱田,种水稻年年要抽水灌溉且收成不佳,却最适合种红薯。红薯这东西不挑土、不占肥,种到地里都会长。


(姚栋的种植基地里,红薯生长茂盛。)

    “小时候种得真多,一片连着一片,好像大人们只会种红薯似的。”姚栋是吃着红薯饭长大的。红薯在南方不宜长期储存,多年来,村民们习惯把红薯加工成红薯粉、红薯片食用。及至农村生活环境大为改善,食物日渐丰富,自然不怎么吃红薯了,但种红薯的习惯仍然保持着,只是基本给猪吃,猪吃不完就烂在地里,大家也不是很心疼,反正这东西卖不起钱,不金贵。红薯在当地又称苕,方言里“红薯坨坨”“苕坨”都不是什么好话,说一个人蠢的意思。

    2012年,姚栋27岁,在望城经营快递业务,静慎村村支书一再邀请他回乡创业。

    拿着十几万元积蓄,原本打算在城里买房的姚栋和妻子文莎,带着刚一岁的大女儿,顶着压力回乡“当农民”了。

    “当农民能有什么出息!”当了一辈子农民的父亲坚决反对。村民们也觉得回来种红薯的姚栋有些“苕”。

    姚栋觉得农村人情味更浓、空气更好,最重要的是,姚栋做过餐饮,知道家乡的红薯粉有多受欢迎。他决定在静慎村种红薯、加工红薯粉。

    不过这回种的却不是之前大家常用的品种,也不是大家平常的种法。

    东城这里传统种的是“华北薯”,黄皮白心,粉质好,然而产量低;还有一种“豫薯”,红皮白心,产量高,粉质却差,做成的红薯粉韧性低、口感差。

    这些年,姚栋引进了“湘薯”“济薯”“徐薯”等上十个新品种,有含淀粉高的,有适合鲜食的,还有紫薯等,都是好吃又好种的品种。

    2018年,姚栋带着村民们一起种植了上千亩红薯地,采用机械耕种收,土壤配好氮磷钾的比例,亩产量轻松超过2500公斤。2019年还要扩种,“种薯”要赶在春节前下地。



    “种薯”是经过精挑细选的,留着黄泥和长长短短的须根,仿佛只要洒点水就能马上抽枝展叶。

    姚栋三下两下剥去一个种薯的皮,露出莹白的薯肉,“嘎嘣”一声咬下一块。“你听这声音,多脆,这个品种的粉多、好打浆。”

    到得清明前后,种薯长出的幼苗就可以移栽到地里了。



     一个红薯的18种吃法

    一张透明的淡青色圆盘折叠着晾挂在竹竿上,阳光下晶莹剔透、薯香扑鼻。

    这是姚栋红薯粉加工厂里这一季最后一批红薯粉了。

    种红薯后,姚栋卖过红薯鲜叶、鲜食红薯,都不赚钱。比如,请人采红薯鲜叶尖,一元钱一市斤的采收费用,一天最多采几十斤,收入菲薄还累人。

    姚栋很早就意识到,搞加工才能赚钱。

    乡下人能干,可以将一个红薯想方设法制作出多种美味:红薯粉、红薯干、红薯片……从前人们用手工做,须趁大太阳天,将沉淀了一天的浆汁挖出,平铺在大竹筛上晾晒。这项工作耗时长,效率低。姚栋引进了先进的种植设备、加工设备,不断改进工艺,建设晾晒场地,让红薯粉生产效率百倍于传统手工操作,口感却不失传统的纯正,甚至更佳。

    品牌和包装,也是红薯粉增值的重要因素。姚栋成立了公司“创鸿农业”,又注册“薯夫妻”品牌,请人设计了夫妻俩的卡通形象,都戴眼镜,笑容可掬。产品包装几经变更,摒弃了花花绿绿的乡村审美,越来越朴素大气。

    静慎村的红薯粉,原先每市斤卖三元五元,现在要卖20元以上。这些年,全村有半数村民跟着姚栋种红薯,每亩增收数千元。姚栋免费提供种苗、免费机械服务、免费技术培训,最后保底收购。

    “薯夫妻”陆续开发了红薯粉、红薯干、红薯片、红薯酸菜、水果红薯等,小小一个工厂,年产值上千万元。

    姚栋还不满足:“浙江那边,一条丝瓜都能做成丝瓜面膜,红薯这么好的东西,当然不能仅仅做红薯粉、红薯干。”

    在姚栋的设想里,红薯还可以做成休闲食品,比如红薯小花片、红薯糖粒子。他还打算开设一家红薯主题餐厅,里面全部是红薯做的食品:红薯粉条、红薯叶、 红薯糕点、红薯汁、红薯甜品、烤红薯……

    现在,他的加工厂里已经引入了一批新设备,准备开一个以制作手工红薯粉为主题的体验式作坊。 


       春节里满村红薯香

    静慎村尤布冲组,姚栋家的小楼房高大宽敞,屋外山茶灼灼,室内炉火正旺。水磨石地面平滑如镜,浑圆庞大的金棕色皮沙发端坐客厅中央,装修风格是既气派又务实的农家品位。

    临近春节,村里的年轻人都回来了,“留守青年”姚栋极高兴,因为可以撺掇大家把舞龙灯搞起来。村里好几条龙呢,就等着年轻人回村舞起来。

    姚栋如今进进出出都被人称呼“栋总”,在村里颇有些身份脸面了,又是村里乡贤理事会成员,对村里的公共事务特别热心,年前还抽空去村里几家贫困户慰问。

    2月4日,家家户户都在准备大年三十的年夜饭。做过厨师的姚栋,自然是家里年夜饭的主厨。

    厨房里有液化气灶和柴火灶两套设备,这是如今农村厨房“标配”,平日里用气灶,过年过节做“大菜”还是得上柴火灶。柴火烧得旺旺的,气氛好,炒菜也香。

    柴火灶边放着一堆红薯,是孩子们非要从“种薯”堆里留出来吃的。这回烧火做饭,便挑几个放进灶膛边上,边烧火边给红薯翻身。

    一群叔叔伯伯家的孩子跑进跑出,等着红薯烤熟。红薯熟了不用招呼,香气自然会招来孩子们。大红薯烤得焦黄,烫得左手右手互相倒腾也舍不得放下。掰开来,黄澄澄地冒着热气,馋嘴的孩子“呼哧呼哧”边吹气边吃了起来。

    姚栋的拿手好菜,土鸡炖红薯粉条,照例是年夜饭主角之一,红薯粉条吸收了鸡肉的鲜美,令人垂涎。可惜乡下讲究除夕和初一必须吃大鱼,不能吃小嫩子鱼,因此酸红薯叶子煮嫩子鱼不能上桌,否则也是一道受青睐的美味。

    主厨姚栋谨守着这些“老规矩”,年年做一桌丰盛又寓意吉祥的年夜饭。

    一顿年夜饭,吃得数小时,大家喝着酒,互致祝福。

    吃过饭,姚栋带着一大帮孩子,携带鞭炮、纸钱、蜡烛去“送灯”祭祖。这一流传了千百年的仪式,自他小时候起从未间断。这让他安心,让他更清楚地感到根之所在。

    姚栋家留有七本族谱,写明了东城姚姓的来路,一方姚姓在此已繁衍15代。“紧也莫怕,松也莫乱。”姚姓老祖宗留下的几句家训,姚栋觉得讲得特别好,如今太平年代、昌明盛世,只要安安稳稳、勤勤勉勉,就有好日子过,最要紧的是自己莫“乱搞”、莫懒惰。

    心存敬畏,不忘根本,他是要在农村深深扎根下去的。

    春节里,家家户户都烧柴火,红薯就放在柴火边烤。窨过的红薯特别甜,整个村子弥漫着薯香。(文章来源209年2月13日湖南日报,夏礼明配图)


#春节# #大美乡村# #我是新型职业农民# #粮油# #农业经营管理头条# #岳麓区#
12
同时转发到我的主页
发布

转发0评论3

申正

2019-02-18 01:54

机肥,可以开发利用。许多粉丝加工厂的废水污染严重,没被开发利用实实太可惜!

回答
同时转发到我的主页
发布

申正

2019-02-18 01:51

生产有机红薯是极好的选择,因为红薯不生虫。红薯加工粉丝所产生的废水是极好的有机肥,可以开发

回答
同时转发到我的主页
发布

农友5372

2019-02-17 11:43

你的选择方向正确,愿你们在新的一年里,生意兴隆,财源旺盛。

回答
同时转发到我的主页
发布
1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