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幢幢农舍错落有致,一条条水泥路纵横交错,一张张笑脸质朴幸福,一场场文体活动笑声不断……濮阳市华龙区各个乡村,现代文明与田园风光相互交融的美丽画卷,正和着“乡村振兴”的号角声,在这片沃土上铺展开来。
这一幅幅如画美景背后,处处体现着华龙区委、区政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魄力和智慧。近年来,华龙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关于乡村振兴的部署和要求,按照乡村振兴“二十字”方针和“五大振兴”要求,以乡镇为创建单位、以村庄为创建基础,实施乡村振兴示范创建三年行动计划,推进村庄布局优化、乡村风貌提升、人居环境改善、产业提质增效、乡村治理深化、农村公共服务提标扩面、农村集体经济壮大等工作,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乡村高质量建设与农民高质量生活的全面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
走质量兴农之路,以创新之力引领产业兴旺
坚持创新引领,立足现实推动变革,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农旅融合发展等四个方面着手,实行“四轮驱动”,加快推进农村产业发展升级提速。一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驱动。作为全国第二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区)和全国第三批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示范县(区),华龙区坚持以深化农村股份制改革为抓手,通过清晰界定股权、健全架构体系、创新监管模式、完善规章制度四种方式强化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围绕资产盘活经营、资源合作开发、乡村旅游带动、市场共建服务、资本运作发展五种方式优化农村集体产业发展布局,59个村全部完成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打造出农村股改“华龙模式”。全区统一监管农村集体资金3.12亿元、集体资产11.83亿元、集体资源土地8.87万亩,59个村有集体经营性收入村达到48个,占比81%。2019年,有8个村实现了分红,分红1032万元。2020年4月份,该区荣膺第二批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经验交流典型单位,改革经验供全国各地学习借鉴。二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科学编制华龙区都市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坚持农业+文化+旅游+养老深度融合,稳步推进濮东都市生态农业示范区、豫龙智慧农庄、宁安农业园区等农业园区建设,已建成规模大、标准高、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现代农业园区12个,引领都市生态农业发展。实施“五子富民”工程,丰富“粮袋子”,做精“果盘子”,做优“花园子”,充实“菜篮子”,用好“老院子”,带动全区农业提质增效。打造沁源芦笋、誉昊丰红薯、誉昊丰甜玉米等20个绿色有机食品生产标志。成功创建了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和河南省绿色农业发展先行区,守护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全区现代农业已突破2万亩,年产蔬菜26万吨,净收入2.3亿元。三是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带动。严格落实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各项优惠政策,坚持走“公司+基地+农户”的路子,对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农村新型经营主体重点培植,增强其辐射带动能力。全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达68家,成员1.69万人,带动非成员农户0.6万户。市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省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年销售收入达8000万元。四是农旅融合发展拉动。依托区位优势和杂技文化、龙文化旅游优势,以豫龙智慧农庄、丰硕农民合作社、登星牡丹生态园等现代园区为载体,以豫北第一大野生动物园——东北庄为平台,大力发展观光旅游、休闲采摘、研学教育、亲子旅游、户外拓展、民宿经济等,促使都市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联动发展。通过举办文化旅游节、牡丹文化节、油菜花节、农民丰收节等节日活动,2019年实现旅游收入3.6亿元。丰富了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内涵和载体,实现了以节庆带旅游、以开放促发展、以发展促增收,不断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撑起了农民增收致富的钱袋子,大力提升了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走绿色发展之路,以生态之力构筑生态宜居
以打造城郊农村休闲旅游美丽乡村示范带为核心,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持续加大投入,打造精品亮点工程,广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一是实现城乡环卫一体化。将农村环卫工作交由区环卫局统一管理,成立4个城乡环卫一体化清扫公司,负责辖区农村街巷、乡村道路清扫保洁和垃圾清运工作,配备义务保洁员359名,公益岗位保洁人员120名,管理员26名,实行“一天两扫,全天保洁,日产日清”规范化管理全覆盖。二是打造美丽乡村精品。以设施完善、环境优美、内涵丰富、产业繁荣为工作导向,精心选点布局,实施组团发展,创建市级以上生态村12个,打造市级以上美丽乡村精品村5个、示范村17个,栽植村庄绿化树木20万余株,形成了东部杂技文化旅游和南部城郊休闲观光两条美丽乡村示范带。三是人居环境不断改善。投资5000万元,建设“四好农村路”和通村入组道路120余公里、桥梁两座,农村道路总里程达到340公里,实现村镇公交全覆盖。打造“一宅变四园”37处,梯次推进24个村污水处理工程建设,瓦岗、石佛店等9个村污雨水管网建成投用。持续开展农村危房清零行动,纳入改造计划的41户已全部完成。厕改任务已基本完成。四是护河植绿环境优美。全面建立三级河长制体系,持续深入开展巡河保洁、河道清障、联合执法、河流污染防治、河道绿化,打造了马颊河、潴龙河生态景观河道,形成水清、岸绿、景美的新面貌。
走文化兴盛之路,以文化之力促进乡风文明
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时代新风正气,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一是实现村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配置了运动器材和图书等配套设施,配备了专兼职文化协管员。用老百姓的语言、接地气的方式,深入浅出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把红旗插在乡村广袤土地上,引导农村干部群众坚定不移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二是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推动乡土文化与现代生产生活方式有机结合,让乡村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组建民间文化团体60余支,依托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开展文化活动260余场、舞蹈绘画等培训12次360人,开展舞台艺术送基层4场。三是培育文明风尚。以创建“文明村镇”“文明庭院”“文明户”为载体,评出“星级文明户”520户,“好媳妇”8名,孝善敬老先进典型10名,文明庭院600户,创成省级文明村镇2个、市级文明村21个,让农民群众从物质到精神都把日子过红火。
走乡村善治之路,以基层之力构建现代治理
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推动党建资源逐步下沉,启动“红雁系列”行动,从区直单位选派59名农村第一书记驻村帮扶,选树30名公道正派、“双带”能力强、群众拥护的“三有三带”型村党支部书记。依托各村党群服务中心,推动机关干部下沉到村、村级干部联系到组、基层党员分包到户,累计为群众提供各类服务40余万次。深入推进廉洁乡村“三管三重”体系建设,深化拓展“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在所有行政村普遍建立“一约四会”,让农民群众自己“说事、议事、主事”。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依法严厉打击各类影响农村稳定、侵害农民利益的违法犯罪活动。借鉴“枫桥经验”,完善农村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化解机制,建立乡级“2+2+3+1”法律服务团。逐步形成了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群众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走特色减贫之路,以攻坚之力推动生活富裕
注重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有机融合,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
一是强化政治担当。对7个有贫困户的村,明确区委书记、区长等7名县级干部挂牌督战。全区38名县级干部分包38个村,实行脱贫攻坚现场办公制度和早餐会制度。培训扶贫干部3000余人次,增强攻坚本领。二是坚持以人为本。在今年疫情发生后,完善帮扶措施,制作了《华龙区建档立卡户情分析研判及脱贫监测表》,完善了“边缘户”动态管理机制,积极帮助扶贫企业复工复产,出台了《华龙区疫情期间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奖励实施方案》等文件。开展贫困劳动力失业清零行动,最大限度降低了受疫情影响程度。三是狠抓项目资金支撑。资金分配优先保障,去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4120万元。开通扶贫资金“绿色通道”,加快审批和评审程序,14个扶贫项目全部竣工。7个产业项目扶贫采取“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形式,为每户平均增收8000元以上。四是坚持输血造血双驱动。按照“精准识别、不漏一人”要求,96名贫困家庭劳动力全部实现稳定就业。发放贫困户扶贫创业小额贷款39户,未出现逾期情况。五是精准落实政策。针对104户建档立卡户和16户边缘户,制作《“一户一策”脱贫攻坚工作台账》,出台兜底保障措施和精准扶贫保障政策,及时将各项保障金、救助金发放到位,确保防贫底线“兜得住”。
浓墨重彩绘新景,沃野平畴新画卷。新时代,华龙区将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指示精神,以持续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引领,以持续优化人居环境整治为基础,以持续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转发0评论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