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耳悦农堂# 近几年随着小麦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小麦干麦头、死麦穗现象日势严重,对农民增产增收造成很大影响,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四种小麦病害,但农民群众对这几种病害很难判断识别,缺乏有效防治,根据田间调查,下面阐述简单识别与防治方法。
1、小麦全蚀病
小麦全蚀病造成枯白穗(第一个白穗),又称立枯病、黑脚病。小麦抽穗后,田间提早出现一片片死亡的麦株,应怀疑是全蚀病。小麦灌浆期―乳熟期是全蚀病症状明显时期。小麦全蚀病症状有三黑----黑根、黑脚、黑膏药。该病在小麦全生育期均可发病。
发病特征:
苗期:幼苗发病后,植株矮化,下部黄叶多,分蘖少,类似于干旱缺肥状,初生根(种子根)和根茎(地中茎)变成黑褐色,严重时可造成全株连片死亡。
返青期:植株矮化,基部叶片变黄,初生根和次生根大部分变黑,病菌侵染至茎基部。
抽穗后:根部变为深黑色,茎基部1-2节形成“黑脚”,地上部形成枯白穗,在田间形成不规则的点片或条状枯死带。
小麦全蚀病是典型的土传病害,种子带菌和机械作业是造成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发病适温在在15℃ ~24℃。该病防治难度大,缺乏特效药剂,已成为当前小麦安全生产的潜在威胁。
防治方法:
(1)轮作倒茬:与棉花、蔬菜等经济作物轮作,也可改种大豆、马铃薯等,可明显降低发病;筛选种植耐病品种;增施腐熟有机肥。
(2)药剂防治:
可用3%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80毫升加水兑成100-150毫升药浆,处理种子10-15公斤或6%戊唑醇悬浮种衣剂,按种子量的0.03%-0.05%拌种堆闷6小时后阴干播种。
也可在小麦播种后20~30天和起身期用15%三唑酮500倍液喷浇小麦根部,灌根前后尽量不要浇水。发病重的地块要多灌一次,间隔7-10天。
2、小麦纹枯病
小麦纹枯病造成白穗(第二个白穗)。发生了纹枯病的小麦基部1-2节在拔节后显出中间灰白色,边缘褐色的云纹状斑。病斑向内侵入茎秆,引起枯白穗,病斑还向上蔓延到旗叶。小麦生长后期下部叶鞘表面生出白色菌核,后变深为褐色、黑褐色。小麦全生育期均可受害,出现烂芽、病苗枯死、花秆烂茎、枯株白穗等症状。
冬前即可发病,发病期主要在小麦返青至抽穗期。随着小麦进入返青、起身期,病情发展加快。小麦拔节后,病害侵入叶鞘和茎秆并随拔节向上扩展,严重度显著增加,至孕穗末期结束。抽穗后侵染茎秆,造成田间枯白穗。
发病特点:
一般播种过早、播种量过大,田间群体过大的地块,以及施氮肥偏多、田间湿度偏大和遭受“冻害”的麦田,发病比较严重。相邻地块或上一年发病的地块,如果4-5月份雨湿条件适宜病害也有可能发生。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耐病品种;适期播种,避免早播,适当降低播种量;采用配方施肥技术配合施用氮、磷、钾肥。不要偏施氮肥,增强抗病力。
(2)种子处理。$拜耳立克秀$ ®0.2%戊唑醇10-15克,兑水700毫升,拌种10千克。
拜耳立克秀®有效成分戊唑醇,内吸性强,用量低,持效期长,对种子表面和种子内部的病菌都有较好防效;种子包衣外观好;产品安全性较高;防治种传和土传病害,并能减轻一些早期气传病害的危害。
(3)药剂防治。防治指标:返青至拔节期(一般在3月10日前),病株率10-15%。第一次用药防治适期。这次打药特别重要,要强调喷匀打透,药液喷洒到基部病斑。每亩用5%井冈霉素水剂8-10g兑水60kg或15%三唑酮可湿性80g,兑水60kg喷茎基部。
7天后再喷第二次。亩用12.5%烯唑醇 15~30克+50%多菌灵80~100克,兑水60kg喷茎基部,7天后再喷第二次。
(小麦白穗(干穗死穗)的原因三、四,我们下期见)
更多有价值的种植技术,请在微信内搜索“拜耳悦农堂”,关注拜耳悦农堂公众号,助您科学种植!
【声明】转载自其它平台或媒体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但本平台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若侵犯著作权,请主动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面证据,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删除该文章,并不承担其他任何责任。
来源:公益植保
https://mp.weixin.qq.com/s/e5ubbrm9daXF6F9_l_TFXQ
转发0评论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