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进入灌浆期后根系吸收能力主要是维持长效的作用,这个时候已经没有新根生成了,我们知道根系的活力来自源于每条根的根尖1厘米处,水稻在出穗开花后从根部直接发出的新生根系基本上没有了,老根的根尖泌氧能力下降、活力降低、吸收能力减弱,根系的活力由老根的根尖发生分支的根尖维持,其实水稻灌浆期不是水越多越好,在灌浆期土壤的含水量在70%~80%是最有利于水稻根系的伸长和发生分支根的,长期的缺水会造成根系老化、植株提早死亡,长期淹深水根系会缺氧也不利于根系的伸长和发生新根,水稻容易倒伏和早衰。
土壤长期淹水还不利于土壤中有毒气体如二氧化硫、硫化氢、甲烷等气体的释放,会造成植株根系和茎秆中毒而早衰、最后出现倒伏和病害的发生,所以我们建议水稻灌浆结实期的土壤水分管理要以“干湿交替”、前水不见后水、“见干见湿”、两次“干”的时间间隔以土壤稍微晾一下为原则,主要是让根系能够有一个透气的机会,我们特别要保证低洼地排渠的畅通和根系的保养。
因此我们要保持灌浆结实期的水分管理以“间歇灌溉”为主,灌水后地表水渗干以后再灌一次水,灌浆早期的可以保持稍微多一点的水,因为这个时期水稻刚抽完穗根系和叶片茎秆等组织生活力强需要比较多的水分,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个时期一般气温还是偏高的,多一点的水也有利于保持土壤温度的基本平衡。到了后期水稻各个器官都开始走向衰退,对水的需求量也在下降,这个时期我们主要是保证根系和叶片等器官的正常活性就可以了,所以要多干少湿或者保持土壤湿润就好,其实我们当前推广的“节水控灌”技术的本质也就是以“见干见湿”为原则,水稻全生育期除封闭除草和水稻减速分裂期的深水灌溉以外都可以不需要保持深水层,基本上达到干湿交替也就可以了,也就是说干了再灌水,前水不见后水,保持湿润状态3~5天后再灌水。
那么水稻灌浆结实期两次浇水的间隔是如何界定的呢?其实没有一个严格的规定,主要原因是气候不一样,干旱了多浇水阴雨天不用浇水,它的原则其实还是靠观察,一般土壤高的地方表皮开始干燥就可以了。这样的管理就会带来一个后果:那就是土壤整体会越来越干、越来越硬。
通过管水我们的土壤会由齐穗后的无水“湿硬”状态到成熟期“干硬”状态,“湿硬”是指田块只有脚窝有水、大部分地面无水而人走留有脚印、不陷脚、不粘泥,“干硬”是指田面走人根本不留脚印、地面出现裂缝达3~5毫米左右,要求排水不良的要及时清沟促进排水,低洼地只排不灌,我们要求不能长时间缺水干田也不能长时间大水淹灌。这样才能既有利于水稻保持根系的活力又有利于土壤的释当硬化,对水稻后期防止倒伏和最后的收获带来方便。
转发0评论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