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掌握稻田越冬二化螟的虫口基数,多地开展二化螟基数调查,从各地的调查看,虫量整体处于较高水平,有的地区亩虫量上万头。二化螟一般在稻桩(主要场所)及稻田周边的杂草内越冬,昨天因朋友告知方才知道二化螟还能在水杉等树桩里越冬,见图1,这棵水杉有很多头二化螟。
看2021年全国农业有害生物监测报告,目前二化螟对氯虫苯甲酰胺、阿维菌素等处于中高水平抗性,特别是浙江东部沿海地区、江西环鄱阳湖地区、湖南中南部地区,二化螟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处于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152-1293倍)、对阿维菌素处于中等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11-173倍)、对有机磷类药剂三唑磷处于中等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13-113倍),对毒死蜱处于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12-35倍)。
目前越冬虫量基数不小,常用的药剂氯虫苯甲酰胺、阿维菌素、有机磷类药剂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而抗性逐年增加,稻农们该如何防治?尤其是水稻二化螟的重发区,如何科学防治二化螟,控制危害程度?
首先,可采取翻耕和灌水灭蛹等措施,降低田间虫口基数。去年江西部分地区开展了冬季翻耕,冬季翻耕既有利于将稻桩里的部分幼虫翻耕露出来,冬耕冻垡可杀死部分越冬幼虫,又有利于疏松土壤,促进矿质元素的释放。
正值早稻进入播种育秧时期,可适时进行耕沤灭螟,主要抓住越冬代二化螟化蛹高峰期(3月下旬至4月上旬),方法是翻耕稻田,灌深水浸沤10天以上,使田间稻桩内越冬螟虫及虫蛹缺氧死亡。一季稻田也要在4月10前提早耕沤或灌深水灭蛹,特别是早中晚混栽田,一季稻田不提早耕沤灭螟,二化螟化蛹成蛾后会转移至附近早稻再生稻田。最好是成片的稻田统一进行耕沤灭螟,翻耕沤田时间长一些,有明显降低二化螟虫害发生的效果。
第二,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减少高水平抗性的药剂使用,如氯虫苯甲酰胺,江西这几年基本不用;轮换使用中水平抗性的药剂,将阿维菌素、三唑磷、毒死蜱与乙基多杀菌素、双酰肼类药剂轮换使用,中水平抗性药剂使用次数最好控制在1次。防治适期为二化螟卵孵化高峰期或水稻枯鞘丛率8%时。还可以进行秧苗药剂处理来防控早期二化螟,减少农药的使用次数和使用量。若是种植绿色有机水稻,可选用苏云金杆菌、多杀霉素、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印楝素等生物农药。
第三,理化诱控措施诱杀成虫。在有条件的水稻绿色高质高效基地,可在稻田耕沤灭螟的基础上安装性信息素、太阳能杀虫灯等理化诱控设备诱杀二化螟成虫。
转发0评论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