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盏花大田栽培技术

大田作物宝典

2018-12-20 21:19

关注TA 已关注
写评论

灯盏花大田栽培技术

1大田准备

前作收后提早进行, 按150 cm 开墒, 墒面宽120 cm, 沟宽30 cm, 沟深20 cm, 要求墒面平整、土垡细碎、沟直相通。

2移栽

1)移栽节令。灯盏花的移植可采用春栽、夏栽及秋栽三种方法。最佳移栽节令在3 月下旬至4 月上旬,具体移栽期应根据本地的气候条件和种苗繁殖情况而定。春栽时高海拔地区应避开春初的“倒春寒”,夏秋季移栽时宜早不宜迟。一般灯盏花苗高10 cm左右,具有8~10 片真叶,1~2 个腋芽,苗龄90~95 d 即可移栽。移栽时选择阴天或早晚进行,移栽后发现缺塘要及时补苗,确保苗全、苗齐、苗壮。

2)移栽规格。株行距15 cm×20 cm,每亩栽种苗2 万~2.2 万株,也可适当密植,以提高产量。无论何时移栽,都应随起苗随移栽,不要伤害根系,把有冻害、病害、虫咬断及挖伤挖断的苗挑选出去,再移栽。

3大田期管理

1)遮阴。移栽后能否保证苗成活,适当遮阴是一项关键技术措施,要注意遮阴促成活。

2)中耕除草。封行前应勤除杂草、松土,并注意培土,使根茎不露出地面。松土宜浅,以防伤根,封行后不再松土。

3)排灌。灯盏花移栽至成活,墒面要保证有足够的水分,确保苗成活。苗成活后适当控制水分,看墒情灌水,速灌速排,确保灯盏花有足够的水分能正常生长,注意田间不能渍水。

4)追肥。追肥4 次,提苗肥于移栽后8~10 d 施用,每亩施尿素8 kg,以后间隔30~40 d 视苗情追肥一次,每次每亩施尿素8~10 kg;现蕾时每亩施三元复合肥25 kg;注意:浇施肥料后需用清水冲洗叶面,防止烧苗,禁止撒施干肥料。

4主要病虫害防治

1)茎腐病。症状: 植株地上部分生长不良,叶片边缘变黄干枯,逐步向心叶蔓延。严重时叶片枯黄,整株枯死。萎蔫后易拔起,根系逐渐发黑腐烂。属于土壤传播病害,多雨潮湿、植株有伤口时有利于病菌侵入,尤其在苗期出现低温高湿情况时有利于发病。

防治措施:①合理选地:选择避风向阳的田块作苗床或移栽地。②科学管理:合理控制苗床的湿度,及时拔除病苗、死苗,减少传染源。③化学防治:苗期发病前或发病初期,用80%多菌灵600 倍液、75%百菌清800 倍液或64%杀毒矾600 倍液喷淋根部1 次。大田移栽后选用80%多菌灵600 倍液、75%百菌清800 倍液、64%杀毒矾600 倍液等药剂轮换喷淋根部,每隔7~10 d 喷1 次,连喷2~3 次。

2)霜霉病。症状:发病初期叶片正面有淡黄色不规则病斑或褪绿小斑,病斑背面有少许霜状霉层,严重时正面有黄色或黄褐色病斑,湿度大时叶背产生大量灰白色霜霉,发病后期叶片发黄、干枯,植株生长不良或枯死。

防治措施:①加强管理:加强田间管理,增强植株抗病性。②减少初侵染源:及时清除病残体、老叶,集中深埋或烧毁,减少病源。③化学防治:在发病前或零星植株发病时,及时选用72%杜邦克露800 倍液、64%杀毒矾600 倍液、80%代森锰锌500倍液或72%普力克600 倍液等药剂,进行喷雾防治,每隔7~10 d 喷1 次,连续防治2~3 次。

3)褐斑病。症状:主要为害叶片。发病初期在叶尖、叶缘形成不规则褐色斑,湿度大时病斑上有大量灰色霉层,发病后期整个叶片枯死,植株生长不良。光照不足,肥水不当,生长弱的植株容易发病,一般老叶最先发病。

防治措施:①减少传染源:及时清除老叶、病叶集中深埋或烧毁,减少传染源。②科学管理:加强田间肥水管理,使植株生长健壮,增强抗病性。③化学防治:发病前或发病初期选用70%甲基硫菌灵800倍液、80%多菌灵600 倍液、50%退菌特600 倍液等药剂轮换喷雾防治,每隔7 d 喷1 次,连续防治3次。

4)虫害防治。灯盏花大田期主要害虫是蜗牛、蚜虫、菜青虫、地老虎。虫害发生情况与合理轮作关系很大,一般前作为“烤烟- 水稻”的田块最为理想。生产上一旦有虫害发生,首先采取绿色防控技术(杀虫灯、黄蓝板)。选用农药防治时,要求使用高效、低毒农药,最好是生物农药,严禁使用剧毒、高残留农药。

5 及时剪除早花

灯盏花花期较长,在整个大田生长期会有零星花朵开放,消耗养分较多,非留种田要及时剪除早花,防止养分消耗,以利植株生长。要求见花就剪,抑制生殖生长,并将剪好的花阴干、收藏。

6 适时采收晾晒

一般移栽后1~2年采收,或一年内多次采收。通常移栽后150 d左右,80%以上的植株现蕾,个别植株开花,是采收的最佳时期,可进行第一次采收。采收时选晴天、露水干后,从根茎结合部以上2~3 cm处割取。采收的灯盏花要及时清除杂草、老叶,整齐堆放,置于室内通风晾干,在晾晒过程中,注意不能淋雨、堆捂、掺杂。$聚焦大田$ 

0
同时转发到我的主页
发布

转发0评论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