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黄萎病是一种土传性病害,是近几年影响、困扰草莓扩大生产的重要病害。由于草莓为多年生植物,在同一块地里连续多年种植后,致使土壤中病菌大量积累,加之品种抗病性下降、田间管理不善等因素影响,导致草莓黄萎病发病率逐年加重,已成为草莓生产上的重要病害。
1危害症状
草莓黄萎病主要在匍匐茎抽生期发病,从根部侵入,地上部表现症状。发病幼苗新叶失绿变黄或弯曲畸形,叶片狭小呈船形,复叶上的两侧小叶不对称,呈畸形,多数变硬,叶色黄化。发病植株生长不良,无生气,叶片表面粗糙无光泽,从叶缘开始凋萎褐变,最后植株枯死。地下根部、叶柄和茎的维管束发生褐变甚至变黑。
2发病规律
草莓黄萎病致病菌为半知菌亚门,轮枝孢属真菌。以菌丝体或厚壁孢子或拟菌核随寄主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可多年存活,主要靠土壤中的植物残体繁殖,带菌土壤是病菌的主要侵染来源。病菌多从根部侵染为害,通过维管束向上移动引起地上部发病。该病发生的适宜温度是20~25℃。土壤温度高、湿度大、pH值低可使病害加重,夏季多雨年份发病重,重茬地发病重。
3防治方法
药剂防治对草莓黄萎病的效果不佳,因此防治上应注重综合防治措施的应用。
3.1选择无病地块的健康植株留种,栽植无病健壮秧苗无病母株可采用空间采苗方式获得,即在匍匐茎的先端着地以前就切取,插入无病土壤中,使其生根,作为母株利用育苗即可。
3.2避免连作重茬实行3年以上轮作。
3.3播种或栽植前严格土壤消毒灭菌方法是667m2用氯化苦13.5~20L,穴施或沟施,施后封土盖膜3天,然后揭膜散气,待没有药害后方可育苗或定植;也可以通过太阳能消毒,选择7月份高温期,深翻、灌水,盖地膜,利用膜下高温杀菌。
3.4加强栽培管理措施注意草莓种植后土壤不能过干或过湿;及时摘除病老叶;发现病株要尽早拔除深埋或烧毁,以减少病菌侵染源。
3.5药剂防治栽植前或发病初用70%甲基托布津300~500倍液浸根消毒或栽后灌根。
转发0评论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