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害虫抗药性水平增加、夏秋气温偏高、水稻种植结构调整、有效虫源田面积增大、虫口数量累积等因素影响,二化螟近两年在湖南省湘南、湘中和湘东部分区域持续大发生,2016年局部地区因灾失收。2017年,二化螟在湘南、湘中和湘东部分区域仍然大发生。面对这一严峻形势,湖南省植保系统在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的有力支持下,早谋划、早动员、早部署,主动出击,科学应对,有效遏制了二化螟为害上升势头,灾害损失率控制在3%以下,切实保障了全省粮食安全,在三湘大地上演了一场精彩的防控战。
行动部署迅疾有力。全省自上而下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并下发通知,督促各地及时抓好以二化螟为重点的中晚稻病虫害防控工作,有效形成了高位推动、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推行防控工作属地负责制,同时切实发挥项目资金的保障作用。
分区施策精准出击。全省创新实施了二化螟分级分区防控机制,2017年划定一类防控区18个,通过分区模式精准实施防控策略。同时做好病虫害测报,及时发布病虫害发生与防治信息,抓住防治关键时期快速组织应急防治。在精准测报的基础上,及时开展翻耕灭蛹、性诱诱控等非化学防控措施与精准防治,保证了防治效果和效率。在前期性诱技术实施的基础上,因地制宜选择对口药剂,狠压一二代害虫基数,狠抓中晚稻秧苗防治,第三四代有为害成灾苗头时,适当增加防治次数,始终把二化螟危害控制在萌芽状态。2017年全省累计召开宣传培训会议、培训班5000多场次,编印发放病虫害情报、防治技术资料170多万册,培训农民50万余人次,确保技术措施落实到了田间地头。
“三个务必”打牢根基。对二化螟重发区域,全力做到三个务必:一是一个作业区域内务必全面实施冬后及时翻耕灭蛹,栽培冬季作物的稻田采用性诱剂诱杀越冬代成虫,降低初始虫口基数。全省一类防控区2017年翻耕灭蛹实施面积达600多万亩。二是一个作业区域内务必统一栽培类型、统一品种、统一播期,减少二化螟桥梁田。三是一个作业区域内务必组织实施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群防群治,用“好药剂”,“用好”药剂。初步统计,全省2017年二化螟防控统防统治面积达950万亩次,确保了大范围统一使用高效对口药剂取得良好防效。
大面积用好绿色防控。注重运用非化学防控措施。18个一类防控区稻田油菜区全部于4月15日前安装二化螟性信息素诱捕器。全省早中晚稻二化螟性诱技术应用面积达到90万亩次,比上年增长2倍,这一措施显著降低了虫口基数。双峰、祁东等地大规模种植诱集作物香根草、芝麻、大豆等,强化生态工程技术的应用。同时,加大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应用力度,全省应用面积达2200万亩次。
实干巧干创新工作机制。各地区的防控注重实干巧干,运用超常规手段抓好防控关键举措,涌现出了很多好而新的经验典型。
如祁东县种粮大户多,县里将防控责任落实到所有种粮大户,把种粮大户的责任落实与本地财政支持种粮大户奖励资金挂钩。2017年,全县约120个大户全部纳入,统一开展翻耕灭蛹、性诱和灯诱控等非化学防控措施,根据病虫害情报统一开展化学防治措施。这一举措,切实调动了大户的积极性,形成了大户带动散户一齐歼灭病虫害的好局面。
攸县从政府层面创新思路,化被动为主动,将政策性农业保险由“灾后理赔”向“灾前预防,过程控制”转变。该县2016年中晚稻二化螟暴发成灾,保险理赔资金达1384万元,占全县总保险资金的81.8%,2017年创新机制,由保险公司提前支持防控经费254万元,用于进行灾前预防及整个过程各项防治措施的落实,早中晚稻获得丰收,取得了二化螟大暴发之年无灾情、不需理赔的好结果。这个活用政策性农业保险资金的好机制,起到“花小钱办大事”的功效,实现了多方共赢。 杨孚初
转发1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