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桐乡市高度重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工作,贯彻落实“精准扶贫”理念,围绕“强村富民”目标,拓宽思路、大胆创新,连续实施五轮村级集体经济“壮大工程”,构建起高质量增收渠道,村级经济造血功能不断增强,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2019年全市村级集体经济年经常性收入4.02亿元,村均228.28万元,所有村超120万元;年经营性收入2.45亿元,村均139.49万元,诞生了史上首个经营性收入超千万元村-濮院镇永越村。
一、强化保障扶持,走好“增收棋”
抓项目强助推。连续实施五轮“强村计划”, 每三年确定一批经济重点扶持村、一般扶持村,在资金、土地等方面予以政策扶持。2014以来,补助村级新建经营性物业项目等50个、财政贴息项目19个,补助资金共计3313.79万元。两市级抱团项目财政资金补助达8280万元。2019年村级经常性收入中财政补助收入1.88亿元,村均106.82万元。结对子强帮扶。对经济重点扶持村和一般扶持村,选派第一书记、农村工作指导员驻村帮扶,实行“挂牌销号”,建立市级领导领衔破解、机关部门结对帮扶、镇街领导联系包干、百企联系百村的四方红色联盟联动机制,共享资源共谋发展。重激励强责任。自2016年起,出台年度村级集体经济专项考核办法,提出考核目标,并作为每年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专项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村级集体经济专项考核和政府目标责任制双考核,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二、鼓励多元发展,拓宽“增收道”
抱团发展促增收。实施市镇两级“1+X飞地抱团计划”,跳出镇域、村域限制,引导行政村以强带弱、弱弱联合、资源互补。全市共有123个行政村参与了市级抱团,占总村数的70%,其中百村抱团项目吸纳消薄结对龙泉9个村参与,为嘉兴市投资额最大、参与村数最多的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镇级抱团发展项目18个,村集体投资总额达5.55亿元。市镇两级抱团项目实现所有行政村全覆盖,每年为村集体增加经营性收入近6500万元。产业推动促增收。支持村集体采取“量身定制、定向打造”的办法,创办、投资农业生产经营合作社和为村内农业经营主体建造配套生产用房,定向出租给农业经营主体使用,提供生产性服务以及加工、流通、劳务等有偿服务。2016以来,桐乡市通过该模式共实施项目22个,总投资9230万元,每年为村集体增收700余万元。服务带动促增收。积极统筹政府资源,拓展村级服务功能,组建多种形式的经营服务公司,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从“给资金”向“给资源”转变,实现服务促增收,该模式还被列为全省十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之一。如乌镇镇积极引导各村抱团成立绿化工程、市政工程和电力工程等6家经营性公司,2019年,6家公司实现经营利润合计约500万元。平台联动促增收。将村集体积累的“退散进集”补偿资金和土地补偿费等自有资金,投入镇街平台,保障资金安全运行和保值增值。开发区(高桥街道)出台村级闲置资金理财优惠政策,吸纳村集体自有资金,各村每年按出资额7-10%获取收益,2019年,共增加村级经常性收入约950万元。
三、优化“三资”管理,盘活“增收库”
阳光化交易。全面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资源发包、出租和出让等经济活动统一进入集体产权交易中心交易,实现农村集体资产阳光交易全覆盖。截止2019年底,全市农村产权交易平台交易项目总金额2亿余元,增收率39.8%。数字化监管。开展农村集体资金支付网上审批制度,实现村级各类资金支出,由纸质凭证手工签字审批向网上电子审批转变,消除资金安全隐患。今年一季度累计开展业务2.7万笔、涉及资金17.4亿元;推行村务卡制度,杜绝公私资金混用,目前已发行村务卡265张。建立农村集体“三资”三色预警机制,对账务处理、经营出租合同管理等多项内容实行“红”“黄”“蓝”三级预警,实现监督关口前移,预防集体资产流失。常态化审计。认真落实“三年一轮审”制度,通过市镇农经审计、社会中介审计三方联动,规范村级财务管理。2017年-2019年共审计198村,审计问题687条,通过审计收回款项1397.76万元,退还款项3.06万元。
转发0评论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