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下乡要摒弃急功近利思维,不打土地的主意,低头做精做好产业链,做深做透价值链。最好是“找两头、优中间”,把精力放在农业产业链的前后端和优选关键环节,把重心放在新产品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上。
眼下,工商资本下乡已成为一种时尚。互联网企业如拼多多宣布重投农业,通信企业如华为进军智慧农业,房地产企业如碧桂园发力科技农业,越来越多的工商企业投入农业各产业各环节。这既展示了农业的魅力、农村的潜力,也体现了产业融合、业态创新的发展趋势。资本下乡要摒弃急功近利思维,不打土地的主意,低头做精做好产业链,做深做透价值链,给乡村产业和农民收入带来宝贵的增量。
资本下乡给农业农村带来了资金、技术、管理、人才,其中最重要的当属资金。我国农业短板明显,例如低产田还有4亿亩,占耕地面积的22%;又如,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还不高,鲜活农产品产后损耗率达20%。补上这些短板,亟需加大投资力度。此前,有机构测算,要实现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目标,5年间至少要投资7万亿元。而民间资本常年占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的80%左右,是农业农村投资的主力军。民间资本中,工商资本又是重要力量。
是什么吸引工商企业巨头跨界投身向来被视为弱势产业的农业?一是政策吸引,强农惠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投资农业能够享受到补贴和税收优惠。二是商机所在,农业未来的增长潜力已被普遍认可,企业不断开拓蓝海,就要对农业农村提前布局。三是转型需要,城市的一些工商业项目投资风险加大,企业愿意也有能力做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跨界融合,还能获得一定的配套建设用地指标。四是乡土情结,很多企业家自己原先或父辈就是农民,对农业有眷恋,如今有了实力,愿意回头搞高标准农业。
土地是农村最大的可利用资源,也是资本下乡中最容易产生问题的一环。近年来,一些资本在下乡过程中与农民发生土地纠纷,存在挤占农民利益的情况。有的资本片面追求利益,生产经营有非粮化倾向,个别甚至触碰红线,在耕地上搞非农化建设。有的资本低估了农业的自然和市场风险,经营不善而毁约跑路,农民租金没有着落,土地流转合同打了水漂。
既然资本下乡是市场行为,自然就有亏有赚。相对于其他行业,农业的弱势依然明显:一是大多靠天吃饭,二是投资周期长回报慢,三是产值和附加值不高,四是鲜活农产品价格波动剧烈。如果企业不能妥善应对这些痛点,又盲目铺摊子、上规模,就会导致力不从心。这是一些资本此前折戟农业的原因,也警示后来者要尊重农业产业规律和乡村建设规律。
资本下乡不能浮躁,不要盲目跟风搞产业扩张,而要认清形势,找到合适的方法和适合的领域。投资农业最好是“找两头、优中间”,把精力放在农业产业链的前后端和优选关键环节。比如,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农产品精深加工、现代种业、农产品冷链物流、智慧农业,这些领域门槛和附加值高,单靠普通农户办不了、办不好,恰恰是企业的用武之地。
同时,资本下乡也不要只盯着传统的种植养殖业,在土地经营面积上与传统农户争短长,而要把重心放在新产品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上。即使是搞大田种植,也可以在产品标准化和品牌化方面有自己的特点。其实,与农民争地争利,与农民同质化竞争,既没有政策空间也没有发展潜力。优秀的工商企业下乡务农,要懂得利用自己的优势,并善于带领带动农户,注重发挥农民合作社的积极性,才能创造出更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转发0评论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