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鄂尔多斯市农牧业科学研究院综合试验站内,一场关于糜子的杂交育种试验正在紧张进行。科研人员通过人工授粉、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现代生物技术手段,成功培育出多个糜子杂交新组合,为糜子品种改良和产量提升提供了新的科技支撑。这一突破不仅有望解决传统糜子种植中抗逆性差、产量偏低等问题,还将为我国旱作农业和粮食安全注入新的活力。
糜子,又称黍子,是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重要粮食作物之一,具有耐旱、耐贫瘠、生长周期短等特性,是黄土高原、西北地区农民口中的“救命粮”。然而,长期以来,糜子种植一直面临品种单一、抗病性弱、产量不稳定等瓶颈,杂交育种成为破解难题的关键。“糜子属于自花授粉作物,天然杂交率极低,人工杂交难度大,育种周期长,进展缓慢。”糜子课题负责人高志军说道。近年来,随着基因测序和分子育种技术的发展,科研人员逐步掌握了糜子杂交的关键技术,通过远缘杂交、群体改良等手段,成功构建了高产、抗逆的新种质资源库。
定在试验田里,科研人员正在小心翼翼的对母本进行去雄处理,再用父本花粉进行人工授粉。高志军表示“每个杂交组合都要进行数次试验,以确保后代性状的稳定性。”此次试验重点针对糜子的抗旱性和穗粒数进行改良。传统糜子育种多依赖田间表现选择,周期长、效率低,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可以提前预测杂交后代的抗病性和产量性状,效率较传统方法提高50%。
尽管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科研人员并未止步。团队会继续学习包括基因编辑技术等现代新技术手段,进一步优化糜子的品质和适应性,打造高产优质糜子新品种,让它从小众作物变成“致富黄金”。在科技与农业的深度融合下,糜子不仅将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的又一道防线,也为全球旱作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智慧”。
来源:鄂尔多斯市农牧业科学研究院
转发0评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