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大学有许多必修课,而四川有一所大学却有一门奇特的必修课,那就是所有大学生不管是什么专业,都得扛着锄头下地干农活。近日,在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的农场里,200多名学生麻利地干起了农活。割水稻、打谷子、翻地、浇灌、锄地……大伙分工明确,忙得热火朝天。
实际上,这所大学很早就将劳动纳入到人才培养体系中,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品格和行为习惯。大学生干农活挣学分,这在全国高校中比较少见。这所大学实践多年的“农活必修课”效果怎么样?大学有必要开“农活必修课”吗?
割水稻,打谷子……
让学生们在劳动中学习
就在几天前,在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的学生农场里,200多名学生陆续集合,在老师的带领下,他们戴上草帽,手拿镰刀,忙碌了起来。
割水稻,打谷子、捆稻草、锄草、翻地、浇灌……秋意渐浓,在一番辛勤劳作过后,不少同学汗流浃背,气喘吁吁,但眼看着自己付出后收获的果实,大家纷纷表示从中受益良多,真切体会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内涵,和到劳动带来的喜悦和自豪。
学生甲:“这是一个非常全新的体验,因为水稻收割一直离我们还比较远,而且更多是机械化劳作,能够亲手收割水稻,能感受到一种不一样的感觉。”
学生乙:“我觉得培养了我们吃苦耐劳的意志训练,因为割的时候,人比较多嘛,然后也让我们的纪律、团队精神也得到了锻炼,也让我们知道了劳动真的对我们很好。”
据了解,四川大学锦城学院自2005年建校之初就将劳字作为人才培养的特色内容之一,2006年开始,学校在全国高校中率先推行“三练三创”实践教育,将劳动教育纳入必修课程,“会做人、能做事,”让劳动成为每一位学生成长所需的课堂,成为学校重要的育人理念。
该校劳动学院常务副院长李嶠介绍:“我们通过对学生的观察,非常重要的就是要教会学生怎么样去尊重劳动,第二个就是学会劳动,第三个就是大学生还要创造性的劳动,那我们从这三个角度,就找到了一个具体的载体,就是拥有悠久历史文化内涵的中国悠久的传统农耕文化,我们想从这里面去汲取养分,所以当时学校领导就当机立断,我们学校2005年建校,在2006年,第二年开春,3月份,就创办了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就是我们的学生农场。”
学校成立学生模拟公司
学生可以深入参与全产业流程
经过13年的发展,学校农场已有20亩,除了水稻种植外,还种植了水果蔬菜等等,同时还有一小块儿鱼塘,做水产养殖。
丰收后的农作物和果实何去何从?学校为此还成立了5家学生农场公司。每家分公司都设立有总经理、生产部、销售部、人力资源部和财务部,专门负责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生产、管理和销售。从种植到收割再到销售,一体化的运作中,每个环节都由学生深入参与。
李嶠介绍,像农田产出的大米等作物,经过加工包装后进行销售,所赚得的资金又将作为购买种子、耕地设备、农药的采购费用,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产业链。
李嶠:“学生在这个劳动当中还创办了以农业种植为主的农业的学生模拟公司,他们可以向学校申请一定经费,来作为自己的启动资金,然后通过参与到全产业流程的体验,来实现自己的资金的增值。最后来看,我种了一季后,我的资本是在增加呢,还是减少,这个都是有专业的老师来指导的,当然参与的主体是学生。他们每年,把这个农产品销售出去,换回的资金又继续投入到生产工具的购买,种子、化肥的购买,继续投入到下一季的生产当中去。”
劳动课已成必修课程
毕业生:最难忘
就在几年前,学校把劳动课作为必修课程,与学生的学分挂钩,总共64学时,共2个学分,所有在校生不分专业都必须修完课程,才能获得相应的学分。2018年,学校还专门成立劳动学院,在劳动教育方面改革创新、争创品牌,更加系统化地组织开展劳动教育相关教学工作,把劳动教育从技能教育提升到品质教育。
就在前段时间,锦城学院对校友进行了一次专门的回访,在回访的内容当中,学生对于接受学校教育中印象最深刻的五个选项里,排名第一的就是劳动课。
一名17级土木工程学院的学生这样说:“参加劳动实践教育的锻炼更多的是一种体验,让我更好的享受了这个过程,就拿我自己来说,我大二的时候也当过一年劳动助教,也带了大一的学弟学妹,当时他们可以说是连水稻、小麦和各种蔬菜都分不清楚,通过一学期的锻炼,他们最起码对一些农作物和农具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和认识。”
李嶠介绍,虽然学校本身并没有农业专业,但通过这样的方式,更好地促进了学生吸取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养分,带动他们学习成长,促进人才的培养。
李嶠:“也就是说这个劳动教育是内生于我们学校的整个人才培养体系的,不是后面附加上去的。所以从课程的设置,从我们老师的培训和学生整个课程体系的建设来讲,劳动教育都是植根于进去的。全部学生都要参与进去,就是说我们要让他体会我们农耕的全产业的体验,通过这样的体验来真正的实践,来劳动的锻炼。”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的劳动课程在网络上引发了关注,很多网友们都表示赞成,甚至一些网友还呼呼高校应该多开设这样的课程。现在的孩子大多娇生惯养,别说干农活,就连什么是麦子和谷子都分不清,开设这样的课程,可以让学生学到东西。也有人认为,这样的课程不仅能够让学生体验劳动的艰辛和付出的收获,而且也能让他们感受到生活的不易,从而更好地投入到学习当中。科学不仅来源于实验室,更来源于生活。
央广记者:韩民权
转发0评论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