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盐县以“三个聚焦”打造土地流转“海盐样板”

农业资讯

2020-11-24 10:18

关注TA 已关注
写评论

2009年,海盐县率先在全省成立首家县级农村土地流转和产权交易服务中心。近年来,海盐县以全省“三有”改革试点为契机,聚焦全过程管理,积极探索实践土地流转新机制和新模式,进一步优化配置农村土地这一关键要素,推动实现“流转规模向流转效益、被动流转向主动流转、行政推动向市场自发”三个转变。目前,海盐县土地流转规模24.2万亩,流转率达75.6%,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其中经工商注册家庭农场数量达1232家(占嘉兴地区四分之一),总注册资金7.83亿元,总经营面积14.55万亩,平均面积118亩,涵盖全县所有农业主导产业。近日,中央一号文件贯彻落实情况督查组赴该县督查,对海盐土地流转工作充分肯定。

一、聚焦流转前,注重引导,保障经营预期

一是引导流入主体适宜。建立流转准入审核机制,在流转招商过程中,对流入方的资金实力、生产经营场所、生产技能、管理经验、经营人员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确保经营主体的真实经营能力。在嘉兴市率先将“亩均论英雄”综合评价范围延伸至农业领域,对县内粮食、畜禽、葡萄生产主体,分类设置评价指标和权数,每年定期开展经营绩效评价,加强评价结果应用,实行差别化扶持政策,促进优胜劣汰、转型升级。疫情期间共向信用好的主体发放涉农低息贷款3.18亿元,帮助解决复工复产资金周转等问题。

二是引导流转规模适度。根据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最优原则,在全市率先建立土地流转适度规模经营机制,分层分类确立发展各类种植业的流转规模,有效规范家庭农场适度规模发展。如粮食生产考虑机械化水平等因素,设置1000亩、500亩、300亩三个档次;蔬菜种植设置50亩和100亩二个档次,初次流转控制在50亩以内,已具有种植5年以上经验的在100亩以内。适度规模经营机制的建立,有效保障了规模化经营水平。2019年,全县304家规范化家庭农场总经营收入达2.8亿元,户均92.08万元。

三是引导流转价格适中。坚持农户合法权益与经营主体利益互利原则,实行土地流转指导价制度,防止哄抬土地流转价格,维护土地流转市场正常秩序。土地流转费以实物折价确定,原则上土地流转指导价为500斤/亩每年晚粳谷,按县粮食部门最新公布的晚粳谷收购价进行折算。建立指导价动态调整机制,由县农业部门根据市场变化情况,适时调整公布土地流转指导价,各镇(街道)可根据土地种植作物、地力、基础设施等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出台本镇(街道)土地流转指导价。近年来,该县土地流转价格基本符合指导价,群众和主体都能认可。

二、聚焦流转中,多重防范,降低经营风险

一是规范建立土地流转风险保障金。设立四级分担的土地流转风险保障金,由县、镇(街道)两级财政各按上年新增土地流转面积50元/亩的标准安排;村(社区)土地流转风险保障金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按县财政土地流转奖励资金的30%标准提取;新签或变更经营主体的土地流转风险保障金由经营主体按年流转费的50%,但不低于300元/亩的标准向村集体经济组织交纳。风险保障金由各镇(街道)统一建账管理,专款专用。目前,该县土地流转风险保障金规模超5000万元,其中主体交纳2600多万元,切实防范了流转经营主体掠夺性开发等短期行为,同时有效降低了村集体委托流转责任风险。

二是创新推出流转费履约保证保险。全省首创土地流转风险保障金和流转费履约保证保险双轨运行机制,在继续实行风险保障金制度的基础上,出台《海盐县农村土地流转费履约保证保险实施方案(试行)》。保险费按实际土地流转价格的2.5%收取,政府补贴40%。经营主体自主选择参加履约保证保险的,原交纳风险保障金一次性全额退还。以流转500亩土地为例,履约保证保险可为主体释放经营流动资金约19万元。当投保人无法兑现流转租金时,由保险公司介入先行赔付,切实维护土地流出方合法权益。目前,该项试点业务已办理36笔,涉及8000余亩。

三是创新设立农村产权风险基金。探索政府财政对农村金融的风险分担及补偿机制,在全省率先建立初始金额3000万元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风险补偿基金,简称“三权基金”,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农村“三权”抵押贷款投放。当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等出现不良时,基金与银行按照3∶7的比例分担损失,单笔最高补偿金额200万元,为各大金融机构进一步扩大贷款业务吃下“定心丸”,目前开展农村“三权”金融业务的银行从起初的1家拓展至11家。同时,经农业担保公司及保险机构认定产生损失的,该基金也会给予相应的风险(保费)补偿。

三、聚焦流转后,创新管理,激发经营活力

一是深化“三位一体”改革。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经济组织优势,围绕“谁来种地”“地怎么种”等问题,推广全程托管、代耕代收等模式,为农民和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提供农资供应、农机作业、统防统治、烘干储藏、加工销售等系列化服务,有效增强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能力。如该县秦山街道农合联联合其他单位投资建设集生产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大为农服务于一体的街道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为广大农户提供测土配方、农机作业、统防统治等服务项目,目前社员已达2674人。

二是创新土地托管服务。在该县农业经济开发区试点推行土地全托管服务,由属地供销公司与村集体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开展市场化流转经营运作,对大规模流转的土地进行统一规划、统一招商、统一调配,合理布局农业设施用地。完善配套保障机制,出台《海盐县农村土地流转费履约保证保险实施方案(试行)》等,明确在该土地流转市场化全托管服务模式中,土地流转风险保障金或履约保证保险保费支出由供销公司承担,再次流转主体的风险金成本可降为零,土地承包农户享受固定流转租金,实现三方获益。目前已试点推行土地全托管服务模式1400亩,受益农户400余户。

三是开展土地定标分类。明确土地流转由市场主体进行统筹规划,对土壤条件优良、土地成片的,直接进行再次流转;对土壤条件一般的,通过地力提升等改造工程,改良后再进行流转,或统一建设标准化大棚等开展生产合作;对地力条件不佳或无法流出、无人承租的土地,则由属地供销公司开展稻虾共养等农业试点项目,实现运作主体、经营主体、农户三方共赢。目前,已打造1146亩优质稻米种植基地、130亩露天蔬菜种植项目、100亩稻虾共养塘、26亩设施农业大棚等。


 

1
同时转发到我的主页
发布

转发0评论1

桥头人家

2020-11-24 10:42

科学务农,真棒。

回答
同时转发到我的主页
发布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