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耳悦农堂# 6月4日至7日,受高空槽、切变线和弱冷空气共同影响,广西多地出现暴雨到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天气。据广西应急部门统计,截至6日17时,本次洪涝灾害造成广西农作物受灾面积1.4万多公顷。
▲这是广西阳朔县部分出现严重积水的村庄(6月7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
6月7日,据广西气象部门统计,过去24小时,南宁、柳州、桂林、贺州、河池等地部分地区出现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到特大暴雨,累计降雨量超过250毫米的有43个站点,最大降雨量为桂林市永福县金鸡河水库观测站357.5毫米。
▲图为7日,桂林市恭城茶江水位暴涨。(图/黎微微 文/蒋熙 刘婷 黎微微 李会玲 李诗婷)
▲图为7日,桂林市阳朔县江河水位上涨。(图/徐媛 文/蒋熙 刘婷 黎微微 李会玲 李诗婷)
近日来,广西多地迎来强降雨,尤其是昨夜(7日)今晨(8日),桂林阳朔雨势较大,桂林多次发布暴雨预警信号!
国家防总启动防汛Ⅳ级应急响应
6月7日,国家防总再次组织应急、水利、气象等部门召开联合会商会,分析研判雨情汛情灾情发展态势,并视频调度广西、江西、湖南、广东、福建、浙江、重庆、贵州等强降雨省(自治区、直辖市),安排部署防范工作。
会后,国家防办向上述省(自治区、直辖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发出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监测预报预警,强化应急值守和会商分析,及时启动或调整应急响应。
根据汛情发展和相关规定,国家防总于7日16时启动防汛Ⅳ级应急响应,向广西派出工作组指导做好防汛工作。
农作物防涝措施
一、旱地作物
1、及时做好防涝。降雨量大的区域,要尽快组织人力,做好受灾地块排查,对地势较低、田间积水的玉米、大豆地块,进行挖沟排水,并对排水沟渠进行清理、疏浚,防止因田间积水、土壤通气不良造成的根腐、茎基腐病发生,并降低倒伏发生的可能。
2、对受灾后影响生长进程的地块,可喷施磷酸二氢钾溶液、芸苔素内酯等叶面肥,促进植株恢复正常生长。
3、加强病虫害监测,提早防治。由于田间湿度大,往往会出现病虫害发生及蔓延。
二、早稻产区
1、对发生涝灾的水田地块,要积极组织人力、物力进行排水抢救,防止水稻上三叶长时间浸水。如在阴天排水可一次排干,如在晴天排水则先使稻株上部露出水面,恢复生机后再排掉剩余积水。先排地势高、易排的地块,争取使上三叶尽早露出水面,减少被淹天数,减轻损失。露出叶尖后随着排水进行洗苗,但要注意不要对着茎杆喷水。
2、对有过水淤泥的地块,要采取排水、晾干,再浅水泡、晾干反复多次方法,恢复水稻根部呼吸。
3、要做好稻飞虱、穗颈瘟监测和防控。
三、蔬菜
1、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降低土壤湿度,促进植株恢复生长。
2、对受到涝害但无须改种的田块,加强田间管理措施。
3、对受害严重,难以恢复或补救措施得不偿失的田块,应及时抢收有一定利用价值的主副产品,及时翻耕,精心安排茬口,改种相应作物。计划种植蔬菜的,积极准备播植秋菜。计划秋播大田作物的,宜选种速生叶菜、早熟夏秋甘蓝、夏秋豇豆、叶用豌豆、胡萝卜等。设施、技术条件较好的地区,可安排秋后茄果类、瓜类种植。
4、当前应立即着手备种育苗。积极联系货源,备足种源。采用遮光降温育苗、工厂化穴盘育苗等先进的育苗技术,缩短育苗时间,抓紧秧苗准备,待涝害排除后立即定植。
5、加强病虫害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对过水田块进行田园清洁,清除病(死)植株、枯枝烂叶及田间杂物,减少病虫害的传播机会。加强软腐病、绵疫病、霜霉病、疫病等高温高湿病害的预防措施,降低田间湿度,并采取适当的药剂保护措施。
四、柑橘
1、冲洗果树淤泥。采用高压水枪等方式,及时冲洗被淹果树叶片和枝梢的淤泥,恢复叶面光合作用,促进果树正常生长。
2、排除果园积水。及时疏通果园深沟,排尽表土积水和土层渍水,降低厢沟水位和土壤水含量,促进土壤疏松透气,积水严重的用大马力的抽水机抽水。同时,待天气放晴后适当浅翻土壤,以防板结和减少地表水分蒸发,加快根系恢复生长,并对土壤进行消毒杀菌。
3、调节平衡营养。强降雨后土壤水分充足,既导致某种营养供应过旺,又造成某些营养元素供应缺乏。可根据前段时期施肥情况酌情给土壤补施速效氮、磷、钾元素肥,或增施腐殖酸类的有机肥,或叶面喷雾0.2%—0.3%磷酸二氢钾、锌、镁等中微量元素,并且选择性补充果树专用肥料,使其尽快恢复树势。
同时,剪去因雨水过多抽发的,影响生殖生长的背上枝、旺长枝,或采取扭枝拉枝方式改变树梢生长方向,以平衡协调营养供给,避免花芽分化受阻。
4、抓好修枝整型。做法是剪去果树下垂沾满淤泥的弱枝,短截折损的残枝,以利通风透光;捡除并深埋落果落叶,并喷撒杀菌剂消毒。
5、预防病虫害发生。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预防急性炭疽病、溃疡病、黑腐病、棒孢霉褐斑病、树脂病、酸腐病、疫霉病等病害发生,以及蚜虫、红黄蜘蛛、蝽象、金龟子、凤蝶、蜗牛等害虫危害。
更多有价值的种植技术,请在微信内搜索“拜耳悦农堂”,关注拜耳悦农堂公众号,助您科学种植!
【声明】转载自其它平台或媒体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但本平台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若侵犯著作权,请主动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面证据,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删除该文章,并不承担其他任何责任。
来源:综合自新华社、中国天气网、南方都市报、央广网、南国今报等
转发0评论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