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不少农民朋友反应杂交水稻出现张口瘪子而且有些地方很严重,特别是安徽江苏中南部和沿淮杂交稻区,对于这个问题专家们也是众说纷纭没有最终的结论,但是可以明确的是与种子质量无关,都是杂交稻与品种也是基本没有关系的。根据以往的病情和采取的对应措施,我谈谈自己的经验和观点:
发病的情况和特点总结:
1、地势低洼的地方发病重,地势高的地方发病轻,可能地势低洼的地方淹水时间长了有关。
2、中后期长势旺的地方发病重,长势差的地方发病轻,长势旺的地方其实就是后期氮肥过多的地方。抽穗后发病的地方由于抽穗困难就呈现矮化现象。
3、发病地方基本上都集中在小麦茬一季中稻田,而且小麦多数都在秸秆多的地方发病重,秸秆少的地方发病轻,考虑秸秆多有毒气体多和对水的污染比较严重以及秸秆含水量大等有关系。
4、发病的水稻根系呈鸡窝状,乱而不整齐,根系早衰严重,很容易就可以拔起来,有些地方早期营养生长旺盛但是进入孕穗期后根系早衰较快、白跟数量少、短、扭曲畸形有类似病毒病的危害后的症状。
5、发病的地方颜色暗绿色,整体不鲜亮,显示生命力不足,分蘖一般抽穗困难或者包茎严重,有疑似中毒的症状,新叶有类似于黑条矮缩病一样的疑似扭曲暗绿。
6、孕穗前和孕穗期遭遇严重的病虫害、不良天气危害、除草剂药害和抑制正常生长的药剂伤害等会出现这种情况。
7、张口秕子的籽粒有几种症状:内外颖鹰钩嘴、内外颖缺失、柱头缺失伴随内外颖畸形缺失、颍花和花药花粉缺失、内外颖壳正常没有花药花粉或者柱头等等,通过表现不同我们怀疑对应成因也不是一样的、是复杂的、也是有待探索的。
8、其实杂交水稻张口瘪子一直都在,每年每块田都有,只是没有达到危害的数量和集中程度。另外一个就是我们对杂交水稻研究方向的问题,我们只是关注了水稻的产量和品质,使得水稻原有的天然的一些抗逆性失去了,然而常规的粳稻就好于杂交稻。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大穗型的更容易发病,中小穗型的发病相对较轻,这种情况可能与大穗型需要的孕穗时间长、需要短期内从土壤中吸收孕穗需要的特定元素更集中有关系。
建议采取的应对措施:
1、早期促根成型是关键,当水多的时候根系不下扎,如果根系都在土壤浅表层就吸收不到深层的养分,所以早期适当的控水有利于根系下扎行成有效的跟层非常关键。
2、前茬秸秆必须粉碎抛洒均匀,深翻土壤使土壤和秸秆混匀不扎堆。
3、增施中微量元素的肥料,增施腐熟的有机肥,增加土壤有益菌群数量,保持土壤营养均衡。
4、在早期促根成型的基础上孕穗期不能长期关深水、不偏施氮肥,可以追施复合肥和叶面补充中微量元素的叶面肥,保证根系吸收能力不下降、保证营养的平衡。
5、拔节孕穗期遇到低温、高温等不良天气,可以用生物刺激素和叶面钾肥来增加水稻的抗逆性,防止孕穗受到不可逆的干扰。
6、改杂交水稻为常规粳糯稻或者改种旱地作物,改种大穗型的杂交稻为中小穗型的品种,改插秧为旱直播,提倡秸秆回收利用,合理控制除草剂用量、不擅自使用没有登记的药剂配方、拔节孕穗期控制三唑类药剂用量、及时防治病虫害等等。
特别提示:不管从哪一个角度来说,土壤深松、深翻都是有利于农作物生长的最有利操作,不能因为有些地方没有深翻张口瘪子发病轻就大面积放弃深耕和深翻,这是一种杀鸡取卵的做法,如果是为了防止土壤过度整田,我们可以在上水之前进行深翻上水以后轻整田或者免整田都可以,这样才是有利于秸秆还田的最有效利用,更有利于水稻的深扎根。
转发0评论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