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守家底”到“兴产业”:思茅区“头雁”培育激活乡村动能
在普洱思茅,茶香与咖香交织弥漫于山水之间,乡村振兴的奋进号角早已在这片热土上激昂吹响。作为拥有丰富特色资源的区域,如何将这片土地得天独厚的特色资源,转化为驱动乡村发展的强劲“核心引擎”?怎样让基层干部成长为引领乡村振兴的“领头雁”?这始终是思茅区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亟待解决的关键课题。对此,思茅区精准施策,将培育懂产业、善经营的基层“头雁”作为破局抓手,通过深挖本土资源优势、打造特色产业品牌、延伸产业链条,推动特色资源向产业优势深度转化,持续探索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乡村振兴“思茅路径”。

要破解发展难题,先看清自身“家底”。思茅区的乡村振兴“储备”本就厚实:23.25万亩咖啡园连绵起伏,35.3万亩茶园绿意盎然,彝族火把文化、傣族泼水习俗等民族文化,与秀丽的乡村自然风光交相辉映。这些扎根乡土的“本土资源”,本应是撬动乡村发展的“潜力富矿”,却在长期发展中面临“守着资源难发展”的困境。咖啡产业多停留在初级原料外销阶段,深加工不足导致附加值难提升;茶叶产业虽有种植基础,却因缺乏品牌化运营思维、创新产品开发滞后,难以形成市场竞争力;民族文旅资源与农业产业“各自为战”,融合度不高,难以形成“留得住人、带得动消费”的可持续发展动能。

资源禀赋与发展成效的落差,让思茅区意识到基层干部的能力短板,正是制约发展的关键堵点。为打通这一堵点,思茅区决定从“赋能干部”入手,整合多方优质资源,精心搭建培训平台。由区属国有企业普洱思茅农场集团牵头,联合懂技术的云南农业大学热带作物学院、有经验的杭州中雅乡村振兴研究院等单位,构建起“理论授课+现场教学+案例研讨”的立体化培训体系。这套体系的核心目标,是让基层干部既能学习到外地的成功经验,又能紧密结合思茅实际,找准适合本地的发展路径,避免陷入“照搬照抄”的误区,实现“懂产业、会治理、能成事”的培养目标。

此前举行的思茅区首期乡村振兴培训,正是这套体系的首次实践。30余名来自乡村振兴一线的干部,带着“如何盘活村里的闲置老房”“怎样把咖啡、茶叶卖得更好”“如何让民族文化变成‘摇钱树’”,满怀期待地参加培训,在专家讲师的精准点拨下,逐渐拨开发展的迷雾。这场培训的讲师阵容,每一位都带着“针对性解决方案”而来。思茅区乡村振兴顾问、杭州中雅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赵志强,以思茅区实际案例为切入点,教干部们用市场化思维规划产业;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鲁家村村委会主任裘丽琴,分享鲁家村从“贫困村”到“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村”的蜕变,其“村+公司+农场”模式,让干部们看到闲置土地变身“聚宝盆”的可能;安吉盈元茶庄园董事长朱仁元,结合自身经营经验讲解“种植+加工+体验+销售”的产业融合路径,为思茅茶、咖啡产业升级打开新视野;云南农业大学副教授金荣华带来的农业科技成果,更让干部们意识到“科技兴农”能为产业提质增效;上海青年干部学院教授刘宏森则从基层治理小事讲起,让干部们明白:“好产业离不开好治理,人心齐了,发展才稳。”

培训带来的思想转变与能力提升,在基层干部的感悟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以前守着自家茶地总发愁,觉得除了卖鲜叶没别的出路,现在才明白,村里的老住宅、流传的民族故事,都是能变现的‘金宝贝’!”思茅街道三家村社区居民委员会副主任左利荧的感慨,道出了众多学员的共同收获。云仙彝族乡经济发展办主任、乡村振兴专干罗根则已开始规划实践:“回去以后,我会结合这次培训的所思所想所闻所见,把大芦山优质的农产品和美丽的风景风貌充分结合,做好宣传推广,让更多人知道大芦山、认识大芦山的美好。”

为了让“头雁”队伍持续壮大、乡村振兴动能长久延续,思茅区在优化培训内容、丰富培训形式上持续发力,把“短期培训”变成“长期赋能”。“从‘守家底’到‘兴产业’,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一批又一批懂产业、善治理、有情怀的‘头雁’领着大家干。”普洱思茅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王思莹表示,未来将继续以“头雁”培育为抓手,深化资源转化、产业升级、文旅融合,让茶香咖韵里的乡村,不仅有美丽的风景,更有富足的生活,真正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愿景。

培训的落幕,是实干的开端。带着培训所学的经验方法,这群扎根乡村的“头雁”,正怀揣对乡村的热爱、对村民的责任,在乡村振兴的赛道上奋力奔跑,将乡村的“纸上蓝图”逐步转化为田间地头、村寨院落里的“地上实景”,用实打实的行动激活乡村发展的一池春水,让思茅区的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实。(李婷)
来源: 茶城思茅
转发0评论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