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7月,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山银花到了收获的尾声。在该县隘口镇坝芒村,脱贫户付仲芬正在抢收山银花。去年,她共种了20来亩山银花,收入3万多元。
秀山山银花种植历史悠久,清朝咸丰年间就有记载。发展至今,秀山山银花已成为重庆市单体品种规模最大的中药材,种植面积达24万亩。
近年来,秀山山银花成功带动4500余户农户实现脱贫,并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朵“致富花”如何长成?记者近日进行了采访。
新品种:培育“渝蕾一号”,亩产增长3成以上
付仲芬曾是坝芒村的贫困户,丈夫在外打工时受伤,公婆年纪大只能做点简单的农活,家里还有几个孩子要上学,养家的担子全压在了她身上。
为了维持家中生计,付仲芬一度想外出务工挣钱。村里山银花种植合作社的负责人张胜海找到她:“现在山银花的行情在涨,如果管护得好,不比在外面打工差,还能照顾老小。”
张胜海的底气,来自一种山银花新品种——“渝蕾一号”。近年来,山东德州市与秀山县协作,先后聘请重庆市中药研究院、西南大学等专家,为秀山县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服务。他们新培育出的这一山银花良种,较传统品种增产30%以上。
付仲芬考虑了几天,决定留在家乡,发展山银花产业。
在她的精心管护下,山银花长势良好,每亩产量在300公斤以上,面积也从最初的12亩扩大到20余亩,一年收入有3万多元。
目前,秀山山银花种植面积已达24万亩,涵盖16个乡镇58个村,并建立起良种繁育体系,帮助4500余名农户实现脱贫。
新工艺:就地烘干 山银花附加值增加20%以上
杨通祥是秀山县清溪场街道平阳村的山银花种植大户,在当地共种有200余亩山银花。过去,他都是用小货车将鲜花拉到隘口、溶溪等乡镇销售,快的单边一小时,慢的要两三个小时。
“在路上时间一长,被压在最底层、空气最不流通的鲜花卖相变差,每车总有一部分要降价才能卖出。”他说。
“山银花鲜花摘下后仍有呼吸作用,会产生热量,娇嫩的鲜花在袋子里捂一会儿就会变黄、发蔫,卖价也随之降低。”秀山县农业农村委中药材产业中心基地建设科科长陈仕高解释。
为了解决山银花采摘期短、保存期短的问题,德州市先后投入774万元,分别在岑溪乡、平凯街道、钟灵镇、溶溪镇建设4个山银花加工厂,配备各类烘干加工设备,全面推行蒸汽杀青、热风烘干、高低温烘干等加工新工艺,帮助周边种植户实现就地加工、就地仓储,年加工山银花2600余吨,产品附加值提高20%以上。
新产品:新品层出不穷,带动山银花销售
有了初加工产品后,还需要延长产业链,才能把更多产值留在秀山当地,带动产业整体发展。
近年来,秀山县通过招商引资,吸引了海王、步长、红日三大上市药企入驻。
重庆海王中药健康产业基地位于秀山县城西北部,基地加工厂收购附近乡镇的山银花,加工为清热消暑的山银花露、作为花茶冲泡的山银花茶,以及入药的山银花饮片等。
海王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秀山山银花面积已达24万亩,黄精、银杏、黄柏等其它中药材面积也有20万亩左右,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加工原料。与此同时,良好的营商环境以及低成本的便捷物流,都是吸引企业落户秀山的重要原因。
与海王毗邻的,还有红日、步长等中医药上市企业,以及国泰康宁、富兴通等本土药企。这些企业共同汇聚在秀山中医药产业园区内,生产精制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中成药、保健食品、功能性植物饮料、中药提供物等山银花系列产品,旨在共同打造百亿级中医药加工产业集群。
陈仕高介绍,秀山还将与相关科研机构合作,利用山银花中抗菌消炎的主要成分绿原酸,研发大量日化用品,如可供量产的山银花牙膏、洗面奶、沐浴露、湿巾等,为山银花的进一步深加工奠定基础。
来源:重庆日报
转发0评论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