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瘟病发生特点
稻瘟病病菌最适宜在温度23-28℃之间发育,而且在高湿的环境下有助于病菌分生孢子的形成、飞散和萌发,当高湿度环境持续时间达到一昼夜以上时,有助于病菌侵入稻株,造成稻田病害的发生与流行。在连续阴雨连绵、日照不足或长期灌深水、污水和冷水灌溉、偏施氮肥等情况下,均易引起水稻稻瘟病的发生。
根据受害时期和发病部位的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穗颈瘟、节瘟和谷粒瘟数种,以穗颈瘟造成的损失最严重。
(1)苗瘟 在秧田期发生,病苗茎基部变黑褐色,整个秧苗卷缩枯死,湿度大时,病部长灰绿色霉状物。
(2)叶瘟 受害叶片因气候条件和品种的抗病性而异,主要有慢性型和急性型两种病斑。
①慢性型病斑 形状似梭形或纺锤形,病斑边缘呈红褐色,中间灰白色,两端有沿叶脉延伸入健部组织的褐色线条,称坏死线。天气潮湿时,病斑背面有灰绿色霉层。
②急性型病斑 病斑呈暗绿色,楠圆形或不规则形,小的如芝麻,大的如半边绿豆。病斑的正、反两面密生灰绿色霉层,这种病斑发展快,产生孢子多,如果气候条件适宜,病情继续发展,易引起病害大流行。
(3)穗颈瘟发生在穗颈或穗轴或枝梗上。发病初期病斑呈水渍状黄褐色小点,围绕着穗颈、穗轴和枝梗逐渐扩展成灰色或黑色病斑。湿度大时,病斑上产生灰绿色霉层。穗颈部位发病通常称为“穗颈瘟”。穗颈瘟发病早的,形成“白穗”,似明害状。发病迟的谷粒不饱满。
(4)节瘟发生在稻茎节上,被害茎节凹陷溢缩,变黑褐色,容易折断。
(5)谷粒瘟病斑发生在谷粒上,初期病斑为楠圆形,边缘呈褐色,中间灰白,后期扩展至整粒稻谷,呈暗灰色或白色和谷。
稻瘟病的防治
(1)及时处理病草、病谷,减少菌源。
病草除作燃料、饲料和加工造纸外,也可制成堆肥,腐熟后施用。
(2)稻种应从无病田选留,带菌的种子要进行种子处理。
(3)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
(4)加强栽培管理,提高稻株抗病力。
秧苗期:提高播种质量,培育粗壮、老键无病秧苗。特别是双季晚稻秧苗要以前期嫩、中期控、后期促为宜。
(5)抓住关键,适期喷药保护
喷药时期:苗叶温重点是狠抓中、晚稻秧苗的防治,秧苗出现病斑开始防治;叶瘟的防治适期应在分蘖盛期;穗瘟的防治适期应在抽穗期。
转发0评论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