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4月24—25日,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高素质农民培育学用贯通试点农文旅发展带头人班开展第三阶段学习,组织学员赴舒城县多个乡镇学习,从民宿经济到果岭产业,从茶旅融合到非遗活化,真正实现了浙江经验“嫁接”正在这片红色热土上开花结果。
在阙店乡三湾村,“村集体+农户”的创新模式让沉睡资源焕发新生。村党支部书记介绍通过盘活闲置房屋打造“阙店客栈”品牌,与天马山、万佛湖形成“登-游-宿”产业链,村集体经济年增收超百万元。这种“资源变资产”的实践,正是借鉴了浙江安吉潴溪口村“公司+村集体+家庭农场”的运营理念。
庐镇乡的实践更具系统思维。该乡投入资金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将板栗、油茶等传统农业升级为观光采摘、农事体验的复合业态。
张母桥镇白果村则上演着“一颗樱桃的产业链革命”。通过引入浙江“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建成200余亩果岭基地,配套冷链物流和电商中心,带动112户脱贫户人均增收1.2万元。从前卖鲜果,现在卖体验。村书记指着新建的旅游公厕和停车场说,这些基础设施标准完全参照浙江乡村旅游A级景区要求。
在五显镇茶旅融合示范区,投资200多万元的“茶谷源”项目尤为亮眼。项目负责人龚海波透露,他们邀请专业团队规划设计,将传统茶厂改造为集制茶体验、精品民宿于一体的综合体,预计年接待游客可达1万人次。“我们不仅学浙江的业态创新,更学他们的服务细节。”汤池谭岭民宿负责人展示着智能入住系统和定制伴手礼,这些细节管理直接对标莫干山民宿标准。
舒城县农广校校长李娟表示,舒城县已组织多名村书记赴浙江实地培训,促成多个浙皖合作项目落地。通过理论培训、项目嫁接、本土转化的学用结合机制,浙江经验不再是简单复制,而是与皖西生态资源、红色文化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统计显示,2025年舒城农文旅融合项目带动就业约1.2万人,相关产业产值突破1亿元,真正实现了“他山之石”的本土化蜕变。
来源:舒城县农广校
转发0评论22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高素质农民培育学用贯通试点农文旅发展带头人班开展第三阶段学习,组织学员赴舒城县多个乡镇学习,从民宿经济到果岭产业,从茶旅融合到非遗活化,真正实现了浙江经验“嫁接”正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