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凉山州会东县林下经济经营面积已突破10万亩,带动1万余农户年均增收达1.2万元。通过发展林下经济,该县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
近年来,会东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厚植绿色生态底蕴,以国家储备林建设为着力点,以发展林下经济为突破口,创新探索“储备林+林下经济”模式,让木香、松露、魔芋等林下资源变成“绿色珍宝”,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生态经济“双赢”的绿色发展之路。
会东林下经济(会东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绿色困局”迎转机
会东县素有“川滇明珠”之美誉,森林覆盖率达47.8%。丰富的森林资源既是优势,也是发展“困局”,大面积的森林需要保护,而当地群众又急需发展经济,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时间回到2020年,江西街乡大村村监委主任张金云望着村后成片的树林发愁:“全村200多户人家,守着上万亩林子,却只能靠几亩田过活。”
这样的困境在会东县并非个例。“我们做过测算,全县林地面积达310多万亩,但过去除了少量木材收益外,大部分林地处于闲置状态。”会东县林业和草原局负责人说,如何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转机出现在一次赴浙江、福建的国家储备林建设和林下经济发展经验考察中,看到外地通过发展林下经济实现生态富民的经验,会东县参加考察的人员深受启发——发展林下经济与建设国家储备林的双轮驱动模式,既能开启森林资源的宝库,又能守护生态屏障的根基,实现了“绿”与“利”的统一。2021年,会东县启动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获得授信贷款9.87亿元,成为凉山州首个获批该项目的县(市)。
探索出“储备林+林下经济”发展模式
近年来,会东县紧紧抓住国家储备林建设契机,结合该县地形地貌、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探索出“储备林+林下经济”双向互补、双向结合发展模式,推动“林粮”“林药”“林菌”等林下经济产业向特色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
走进江西街乡魔芋种植基地,高大的华山松下,成片的魔芋长势喜人。“这种‘林+粮’模式让亩产值提高3倍以上。”据该基地负责人张金云介绍,通过“公司+合作社+致富带头人+农户”及林地流转、林木入股等经营模式,将闲置的林下空间变成村民的“致富地”,让森林好风景变成了群众的好“钱”景,实现一林生“四金”(入股得股金,流转得租金,产品得现金,务工得薪金)。至此,该基地辐射带动周边农户种植魔芋5000余亩,当地农户每年增收3000余万元。
在大崇镇中药材基地,纸厂村村民刘光元正在采收何首乌。“去年承包了40亩林地种药材,收入40多万元。”刘光元说。该镇依托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引进专业药企,实施订单式保底收购政策,在储备林建设区林下种植木香、当归、紫丹参、何首乌等中药材,建立中草药种植基地。截至目前,大崇镇中药材种植面积达4000余亩,年产值超4000万元。
作为中国松露最早发现地,会东县鲹鱼河镇依托国家储备林建设,创新“科研机构+企业+合作社+林农”模式,大力发展林下松露产业。通过引进高川天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建成3500亩林下珍稀食用菌示范基地和科技示范园,通过与四川农业大学等科研机构合作,成功研发“菌丝植入”“菌苗伴栽”等保育促繁技术,松露亩产从10公斤提升至20公斤。如今,会东松露不仅产量倍增,其个大质优的特点更赢得了市场青睐,成为带动当地群众增收的“黑色黄金”。据统计,“会东松露”年产量100余吨,占全国总松露产量的三分之一,产品远销欧美,年产值约4000万元。
剑指林下经济示范区
森林覆盖率提升5.38个百分点,水土流失面积减少30%,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明显增加,带动1万余户农户年均增收1.2万元,“会东松露”等3个产品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发展林下经济五年来,会东县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我们将继续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思路,进一步扩大林下经济规模,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加大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力度,加大新品种选育和新技术研发力度,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同步加强品牌宣传和推广,打造更多具有影响力的区域公共品牌,不断推动林下经济与文化旅游、健康养生等产业深度融合。”会东县林业和草原局党组书记、局长张飞表示,下一步,会东县将坚持扩兴护“三绿”并举,水碳粮钱“四库”联动,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力争到2030年全县林业综合产值超20亿元,努力打造国家级林下经济示范区,推动林业产业与文旅康养深度融合,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贡献会东力量。
站在新的起点上,会东正以绿色发展为笔,在绿水青山间书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来源:会东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
转发0评论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