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方桌、几条板凳,农家小院里围坐的身影被夕阳拉长。近日,在都安瑶族自治县东庙乡岩马村中改屯,社科工作者们捧着旱灾防治手册,用方言算起“水账”:“先紧着人畜饮水,浇地得‘细水长流’,滴管比大水漫灌省三成水呢!”这样冒着“泥土味”的“微宣讲”,正成为都安乡村提振精气神的“新课堂”。
“移动课堂”开到田间地头
今年以来,都安社科联把“讲台”搬到群众“家门口”。针对春耕抗旱关键期,社科工作者联合农业专家组成“流动宣讲队”,带着自编的《科学用水手册》《产业改良案例集》走村串户。在加贵乡板磨村的桑蚕基地,宣讲员蹲在蚕架旁算起经济账:“改良蚕种后,每张蚕茧产量能从20公斤提到30公斤,配合‘蚕桑+生态旅游’模式,一亩地年增收超2000元。”
“群众在哪里,课堂就延伸到哪里。”该县社科联负责人介绍,他们统筹民政、教育、司法等多部门力量,打造“理论+技术+政策”的复合宣讲团,让乡村振兴、移风易俗等“大道理”化作听得懂的“家乡话”。在澄江镇甘湾村,司法局干部用快板演绎《民法典》里的土地纠纷案例,村民们拍着大腿直喊“接地气”。
“微宣讲”里的民生温度
在东庙乡的抗旱保供现场,宣讲队的“三保”承诺格外暖心:“保饮水、保民生、保稳定,先让大伙灶台有水、水龙头不断流!” 除了政策解读,宣讲员还随身携带民情记录本,把群众反映的灌溉管道老化、产业路坑洼等问题逐一记录,协调相关部门现场办公。岩马村中改屯村民韦秀强说:“以前开会坐不住,现在听他们讲怎么节水、怎么申请产业补贴,句句都说到心坎里。”
截至目前,全县已开展“微宣讲”活动400余场,覆盖19乡镇253个行政村(社区)6000多个屯,收集并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32件。社科联通过“宣讲+服务”的模式,让理论普及不仅有“声”,更有“行”—— 在地苏镇青水村,宣讲队促成的“旱改水”项目落地,200亩望天田即将变身高产稻田。
从“听故事”到“讲故事”的转变
“现在轮到咱们自己上台讲啦!” 在安阳镇益梨社区,脱贫户蒙大姐走上“百姓讲台”,分享自家通过养殖黑山羊脱贫的经历。社科联创新推出“群众主讲人”计划,让身边人讲身边事:致富能手晒“成绩单”、老党员忆“奋斗史”、乡贤话 “新风尚”,形成“一人讲、众人议、大家学”的热潮。
“微宣讲不是单向灌输,而是双向共鸣。”该县社科联工作人员黄美丽说,他们正探索“宣讲+文艺”模式,将乡村巨变编成山歌、小品,让理论传播更有感染力。在大兴镇九香村,非遗传承人用密洛陀古歌传唱生态保护理念,年轻村民们举着手机直播,让“大道理”乘着网络“出圈”。
暮色渐浓,中改屯的宣讲会结束时,农户们自发将节水标语贴在水缸上。一张张小板凳,既是理论传播的“微阵地”,更是党群连心的“同心圆”。都安社科联用“小切口”讲好“大主题”,让党的声音如春风化雨,滋润着瑶乡的田间地头,也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能。
转发0评论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