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子属茄科,一年生蔬菜,是夏季主要蔬菜之一。常见的茄子有青茄和紫茄二种类型。食用的部位是它的嫩果,按其形状不同可分为圆茄、灯泡茄和线茄三种。圆茄,果为圆球形,皮黑紫色,有光泽,果柄深紫色,果肉浅绿白色,肉质致密而细嫩;灯泡茄,果形似灯泡,皮黑紫色,有光泽,果柄深紫色,果肉浅绿白色,含子较多,肉质略松;线茄,果为细长条形或略弯曲,皮较薄,深紫色或黑紫色,果肉浅绿白色,含子少,肉质细嫩松软,品质好。 茄子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以及钙、磷、铁等多种营养成分。茄子在生长过程中,常发生病虫害,特别是黄萎病一旦发生,将导致茄子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此,要做好防治工作
一、黄萎病症状
茄子黄萎病多在门茄开花坐果后发生,并由植株的下部向上发展,或是先由一个枝条扩展到半边枝条变黄,俗称半边疯,最后发展到全株感病。发病初期,叶片首先表现症状:叶片的叶缘及叶脉间的叶面褪绿变黄,逐渐发展为半边叶片或整个叶片变黄。初期病株在晴天高温时表现萎蔫,早晚尚能恢复。后期病株彻底萎蔫,叶片由黄变褐、干枯下垂、脱落,直至病株枯死。剖开病株的根、茎、分枝,可见里面的维管束均已变褐。
二、传播途径与发病条件
茄子黄萎病是由一种真菌引发的土传性病害。病原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或粪肥中越冬。越冬的病原菌是该病害的主要初侵染源,在田间借助风、雨、灌溉水及农事操作如整枝打杈等进行传播。病原菌主要从植株根部的伤口或直接从幼根的表皮或根毛侵入,先在根部维管束内生长繁殖,并随植株体内的液流向上部扩展,直至分散到植株的茎、叶和果实。该病在田间当年不再进行重复再侵染。
当气温在19℃一25℃时,土壤潮湿或浇水次数过多的情况下,发病率较高。此外,连作地块、土质黏重、地势低洼、地温偏低(15℃以下)、施用未经腐熟的农家肥或偏施氮肥的情况下,都会加重病害的发生和蔓延。
三、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选用优品质优良、抗病力强的品种,如:快圆、天津大苠、二苠、紫光大圆茄等。
2、实行轮作换茬 茄子可与十字花科或百合科等蔬菜进行轮作,切忌与番茄、辣椒、马铃薯等茄科类作物连作,也可水旱轮作。
3、加强田间管理 施用经充分腐熟的有机肥作底肥,并实行配方施肥;门茄采摘后及时追肥;在结果盛期,要增施钾肥和磷肥,以增强植株抗病能力。
5、药剂防治
一是种子处理 播种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1一2个小时,用清水冲洗晾干后催芽播种。
二是苗床土消毒 苗床平整后,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每平方米10克,与15千克细土拌匀,1/3药土铺底,播种后余下的2/3药土盖种后再覆土。
三是药剂防治 田间发病初期,可选用77%的可杀得可湿性粉剂800一1000倍液,或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的恶霉灵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10%治萎灵水剂300倍液灌根,每株100一300毫升。10天左右一次,连续防治2一3次即可。
转发0评论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