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盈江石梯村:猎鸟变护鸟,踏出生态致富路
本报记者 赵汉斌
“大家只知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5年前去了石梯后,我想说,石梯难,比古蜀道还难!”曾在云南省德宏州盈江县太平镇担任工作队长的云南省林业厅干部铁伟感叹说,正因出行难,一代代石梯村村民在悬崖上凿石开阶,小村也因此得名。
地处中缅边境的石梯村,隶属于太平镇雪梨村,离镇上56千米。以前,村里的景颇族、傈僳族村民去镇上赶集,一个来回要走3天时间,中途还得在亲戚家借宿两晚。
这里的村民以前烧柴靠砍树,改善伙食靠捕鸟打猎,住的是茅草篱笆房、铁皮房,甚至是塑料窝棚。2016年,全村85户人家,有建档立卡贫困户43户,贫困发生率达50.5%,是当时全省平均水平的5.15倍。
在云南省各级党委政府带领下,短短几年,石梯路通了,村子绿了,大伙有了致富的门道,脸上的笑容也多了。“石梯的变化,是把砍树人变‘护林人’‘护鸟人’,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太平镇雪梨村党总支书记胡培松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胡培松说的鸟,是在全球分布区域十分狭窄的犀鸟等珍稀鸟类。
“2015年2月,一群人背着照相机、摄像机,翻山越岭来到我们村,拿出画满鸟的书,问我有没有见过书里面的鸟。”石梯村傈僳族村民蔡伍回忆说,他接过书一看,发现上面好多鸟石梯村都有,还有体型巨大而美丽的山老鹳,学名叫犀鸟。
当时,来客们都很激动,说石梯人凭“观鸟”就可以脱贫致富,但大伙不以为然。
“我想鸟有什么好看的,会有人为了几只鸟,来我们这么偏远的地方吗?当时便没把这件事放在心上。”蔡伍说,但后来盈江县观鸟协会会长班鼎盈不厌其烦地给他讲“鸟经”,告诉他全国有20万观鸟人都想看这些鸟。慢慢地,他才了解到自家附近居然有350多种鸟,国内犀鸟仅有5种,这里就有双角犀鸟、花冠皱盔犀鸟、冠斑犀鸟3种。在石梯,还发现了国家I级重点保护物种灰孔雀雉、黑颈长尾雉,以及红腿小隼、栗头蜂虎、银胸丝冠鸟等30多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物种。
在县里的支持下,班鼎盈带蔡伍他们到保山市高黎贡山百花岭观鸟点,了解鸟类知识,学习如何当“鸟导”。利用政府免费提供的建筑材料,他们在密林中搭起第一个隐蔽的观测棚,又在观测棚10米外引来一管山泉水,早观察、午投食、晚监测,慢慢开发出全国第一个双角犀鸟监测点,随后又建起灰孔雀雉和猛隼监测点。
在观鸟协会的科学管理下,2016年初,蔡伍的“鸟塘”接待了第一批摄影爱好者。他为观鸟人提供导游、交通、背包、送餐等服务,每次可获得200元至1500元不等的服务费。“当年吸引了300多人来观鸟,我家增收3万元,尝到了护鸟的甜头。”蔡伍说。
蔡伍不光自己干,还约着亲友放下了油锯、砍刀、兽夹、弹弓等传统“家当”,投身观鸟产业和生态保护。村里先后建起45个鸟类监测点,30个人当上了“鸟导”,每个人都可熟练辨认150多种鸟。
2017年以来,村里年均接待国内外观鸟者2万多人次,每个监测点都实现了1至3万元的年收益。20户人家开起了旅馆,25户村民买了车。村民蔡四带着全家齐上阵,家里开客栈,自己则当“鸟导”,丈夫是志愿者,儿子接送观鸟人,儿媳送餐,全家都吃上了“观鸟饭”,3年来收入增加了40多万元。
石梯村也因拥有全国最大的犀鸟繁殖种群,被命名为“中国犀鸟谷”。
今年情况比较特殊,前来观鸟的客人大幅减少,但石梯人不等不靠,精心管护坚果、咖啡、木瓜等经济林木,家家养猪、养鸡,弥补了收入损失。蔡伍家的20亩澳洲坚果,10月份刚采收完,收入近4万元;村户密伍家荔枝、坚果收入达7万元。
人勤生态好,林果不愁销。眼下,大伙还在房前屋后新种了很多树,鸟儿也越来越多,不久前还出现40多只犀鸟集群飞翔的罕见场景。“守着绿水青山,过上好日子,石梯人走出了生态保护修复与脱贫致富双赢的路子。”胡培松说。
(作者:赵汉斌)
转发0评论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