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些黄肉品种猕猴桃来说,要求软熟的果肉呈黄色,最佳状态时色度角(FC)通常小于100°,一般要求小于103°或104°。新西兰通常将FC作为黄肉猕猴桃品种的主要采收指标之一。
但在实际生产中,往往发现一些黄肉品种可固含量即使已达8-9%之间,甚至更高,但是果肉颜色依然呈现绿色。如果一直等待果实在树上完成颜色转变,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自然环境条件可能会阻止颜色发生转变(如生长过程中突然出现5℃以下的环境,将阻止颜色的转变);
2.等待就会缩短采收期,考验短时间内果实集中采收处理的能力。对于像新西兰这样人工短缺、工费高的国家而言,问题尤为突出。
3.如采收期过晚会降低果实硬度,果肉开始软化后会影响到后续的贮藏品质。那么如何才能让黄肉猕猴桃(特别是早熟品种)果肉颜色发生快速转变完成退绿、达到消费者对黄肉品种的感官要求呢?今天来跟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新西兰猕猴桃黄肉品种的退绿调控操作。
研究表明,猕猴桃绿肉品种与黄肉品种的果肉颜色差异主要是由于叶绿素降解而引起的。其实两个品种都有着相似的类胡萝卜素含量,但是叶绿素含量在果实软熟过程中发生差异性降解,绿肉品种基本保持叶绿素含量的不变,黄肉品种则会发生显著地叶绿素降解现象,从而使果实软熟时呈现类胡萝卜素的黄色。借助这一机理,如果可以控制黄肉品种中叶绿素的降解时间及其速率,则可以人为控制果肉颜色的转变。另有研究表明,黄肉品种果实颜色的转变是从种子颜色改变或果实生长改变完成之前就开始了。也就是说较早采收的黄肉品种果实已具备颜色转变的能力了,仅需要人为调控温度环境来加速这一过程的完成。
黄肉品种中叶绿素降解依赖于温度,在5℃以下,基本没有或较少发生叶绿素降解;而在10℃、15℃下,可发生显著的叶绿素降解,使果肉颜色色度角降至103 °以下。温度越高,色度角下降越快,退绿消耗时间也越短。这种通过低温贮藏前温度控制果肉颜色转变的处理称为退绿或颜色调控处理(Degreening or color conditioning)。新西兰将这种退绿调控处理技术广泛应用在Gold3和Gold9等黄肉品种的采后管理上。需要注意的是,新西兰的研究者发现,在较高温度退绿处理下,果实硬度下降较快,会影响后续果实贮藏期限和品质,通常使用7.5-10℃来完成退绿处理,既保证有退绿效果,又避免硬度丢失过大,这一过程大致需要2-4周时间。待色度角降至103 °之后,须将果实转移至1℃低温环境下贮藏。
!!! 注意:新西兰猕猴桃栽培过程中不使用氯吡脲,而且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加之他们合理使用环割技术,使得果实干物质含量较高。而对于国产猕猴桃而言,需要做到在7.5-10℃条件下存放2-4周,而不能影响后续的贮藏品质,目前还有一定困难。归根结底,还是品质的问题。所有先进的采后技术只有在高品质的基础上方可使用。
研究者发现这种退绿调控处理技术还会带来意外的 好处,它会诱导果实产生低温抗性,从而显著降低贮藏中果实冷害发生率。新西兰通过采后退绿(Degreening)调控处理,使黄肉品种果肉颜色人为可控,延长了果实采收期,避免了劳动力的密集需求,并使果实可提前进入市场销售,这无疑成为佳沛控制全球猕猴桃市场的又一法宝。
转发0评论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