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农民# 草莓枯萎病一般发生年份该病的发病率为5%~12%,重发年份高达20%~35%;轻病株结果很少,品质差,商品价值低,防治好的可减少产量损失6%~13%,防治差的可减产16%~26%,甚至呈现毁灭成灾的局面。
发病规律:病菌在土壤和未腐熟的有机肥中越冬,从伤口,根系的根毛间侵入,进入维管束,堵塞导管使植株迅速萎蔫,适宜发病温度为22—32℃。重茬、连作、土壤干燥、土壤黏重发病严重。
发病特征:全生育期均可发病,北方大棚栽培一般在开花初期和结果初期发病,先表现为心叶黄化,有的先从侧叶黄化,即半边疯。因病菌侵染维管束,导致病株矮化,先呈现黄化,营养不良状,后失水萎蔫,逐渐死亡。
防治方法:
(1)秧苗要进行检疫,建立无病苗圃,秧苗移栽前及时杀菌消毒,减少病菌源,实行轮作;
(2)用抗病品种,发现病株及时拔除集中烧毁,病穴用生石灰及时消毒;
(3)加强水肥管理,适当增施有机营养、磷钾钙套餐肥,活化土壤,增强根系活力,提高抗病抗逆能力。
(4)药剂防治:用2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浸苗5分钟后再定植,或用药液灌根消毒。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5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淋茎基部,隔15天左右1次,共防5-6次。药剂交替使用,效果较好。
转发0评论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