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农计划# 北方农村使用的马铃薯贮藏窖,多为地下式土窖,还有屋脊形的地下或半地下式、半永久性砖窖,在土壤结构紧密的地区,还有井窖和窑洞窖。近年来,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积累的不断提高,有条件的村镇和农户也建造了永久性砖窑,使马铃薯的贮藏条件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
(一)马铃薯贮藏前预处理
马铃薯品种较多,按皮色可分为白皮、红皮、黄皮和紫皮四种类型。其中以红皮种和黄皮品种较耐贮藏。作为长期贮藏的马铃薯,应选用休眠期长的品种。
栽培时首先要选择优势的种薯,做好种薯消毒工作。施肥时注意增施磷肥、钾肥。生育后期要少灌水,特别要防止积水。收获前一周要停止浇水,以减少含水量,促使薯皮老化,以利于及早进入休眠期和减少病害。
夏收的马铃薯应在雨季到来之前,秋收的马铃薯应在霜冻到来之前,选择晴天和土壤干爽时收获,并在田间稍稍的晾晒一下。
马铃薯还要进行愈伤处理,采收后在较高的温度、湿度条件下(温度10°C~15°C,相对湿度95%)摊晾7~15天,进行“预贮”,使伤口愈合,薯皮紧实,降低呼吸强度。经过愈伤处理的块茎可以明显降低贮藏中的自然损耗和腐败病引起的腐烂。预贮后,剔除愈合不良的伤薯、病薯、畸形薯及有麻斑和受潮的不良薯块,即可进行贮藏。
(二)马铃薯贮藏的条件
马铃薯收获以后,仍然是一个有活性的有机体,在贮藏、运输、销售过程中,仍进行着新陈代谢,此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收获后的20~35天,称为薯块成熟期,即贮藏早期。刚收获的薯块由于表皮尚未完全木栓化,薯块内的水分迅速向外蒸发,再加上呼吸作用旺盛,很容易积聚水汽而引发腐烂,不能稳定贮藏。而通过这一阶段的后熟作用后,可以使马铃薯表皮充分木栓化,蒸发强度和呼吸强度逐渐减弱,从而转入休眠状态。
第二个阶段为深休眠期,即贮藏中期。一般两个月左右,最长可达4个多月。经过前一段时间的后熟作用,薯块呼吸作用已经减慢,养分消耗也减低到最低程度,这时给予适宜的低温条件,可使这种休眠状态保持较长的时间,甚至可以延长休眠期,转为被迫休眠。
第三个阶段称为休眠后期,即贮藏晚期。这一阶段休眠状态终止,呼吸作用转旺,产生的热量积聚而使贮藏场所温度升高,加快了薯块的发芽速度。此时,必须保持一定的低温的条件,并加强贮藏场所的通风,维持周围环境中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在适宜的范围之内,从而使薯块处于被迫休眠状态,延迟其发芽。
马铃薯适宜的贮藏温度为3°C~5°C,相对湿度90%~95%。在3°C以下贮藏会受冷变甜或者产生褐变。这是由于温度会影响块茎糖分和淀粉的含量。
块茎内淀粉含量在10°C~15°C下较稳定,10°C以 下淀粉含量开始下降,糖分含量逐渐增加,如在0°C下长期贮藏,会引起糖分大量积累使块茎变甜,降低食用品质。4°C是大部分品种的最适贮藏温度,此温度下块茎不易发芽或发芽很少,也不易皱缩,其他损失也小。
马铃薯在4°C贮藏比在28°C~30°C贮藏休眠期长,特别是贮藏初期的低温对延长休眠期十分有利。一般马铃薯在10°C~15°C下可保持2~ 3个月不发芽,但2~ 3个月后则会发芽。马铃薯在相对湿度90%以上时失水量少,但过湿容易腐烂或提早发芽,过干会变软而皱缩。
为了防止马铃薯表面形成凝结水,要进行适当的通风,通风的同时也给块茎提供了适当的氧气,可防止长霉和黑心。
马铃薯贮藏应避光。因为马铃薯如果长期受到阳光照射,表皮容易积累龙葵素而变绿。光照能促进马铃薯萌芽,发芽后的马铃薯品质下降,芽眼部位形成大量的茄碱苷,如超过正常含量(0.02%)便能引起人畜中毒,所以马铃薯应避光贮藏。
收获后放到阴凉通风的室内、窖内或荫棚下预贮,薯堆不高于0.5米,宽不超过两米,在堆中放一排通风管通风降温,并用草苫遮光。预贮期间,视天气情况,不定期检查倒动薯堆以免受热。贮藏前应剔除病变损伤、虫咬、雨淋、受冻以及表皮有角斑等的不良薯块。
转发0评论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