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还未落山,在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小南海镇汀塘圩村,“她和他的院子”餐厅已是宾客满座。约200平方米的房子,前身系村集体闲置的管理用房,摇身一变成了被田野和花园包裹的漂亮餐厅。主理人是一对好友,过去在县城,男生王新开小酒馆,女生罗宁开面包坊,如今把诗意生活种在了不过一刻钟车程之外的村庄里。
记者来访时,餐厅开张尚不足两月,人气远超预想,也让两人对后续经营更有信心。距离餐厅一步之遥,是“瀫石光·艺术生态走廊”42个乡村艺术景观的其中一处,名叫“大地长桌”。“8090青年创造季”第二季中,这里即将改造成小型宴会厅,同样交由王新和罗宁打理,村集体一建好即可投用。
图为“她和他的院子”餐厅外围花园(资料图片)
“瀫石光”是条长5公里的沿江走廊,由数十位“80后”“90后”青年建筑师、设计师、艺术家操刀,打造了一批极具未来感和新锐度的大地艺术,自去年3月亮相,累计流量超400万人次。眼下,涵盖包括汀塘圩村在内的8个行政村所组成的“瀫水诗画”片区,迫切需要解决的就是,如何把人气变财气。由此,从探访“她和他的院子”开始,记者尝试寻找兴村共富的“瀫密码”。
衢江是衢州的“母亲河”,流经龙游的古称“瀫水”,将县城分为两畔,南为烟火县域,北为产业乡野。龙游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孙俊将长28公里、宽3公里的沿江区域“缝合”起来,串联沿岸6个镇街的87个行政村共同发展。
今年,浙江创造性提出建强“县城-中心镇-重点村”发展轴的战略构想,把城乡作为整体加以统筹谋划,构建以城带乡、以强带弱、互帮互促、共同提高的县域发展新格局。龙游作为四省交界的山区县,则锚定瀫产城融合发展轴,在重点村轴点上,明确以三产融合、青年入乡、乡村运营为突破,与片区组团统筹推进。
“瀫水诗画”片区就地处龙游瀫的核心区块。小南海镇党委书记刘振告诉记者,该片区并非凭空而来,正是依托“8090青年创造季”,让艺术生态走廊“流量”变“留量”,形成青年入乡品牌。物理空间上,以团石村为重点村,与周边7个行政村,早已在“衢州有礼”诗画风光带建设的引领下,通过衢江、美丽沿江公路予以串联。
孙俊认为,片区组团绝非简单物理组合,首先要在品牌上统一,内部则各有功能定位,避免同质化竞争,其次要依靠党建引领整合要素资源,为产业发展腾出空间,第三要运营前置,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多方共赢发展,如此才能真正形成“化学反应”。在产业上,“瀫水诗画”片区明确构建“体验式农业+艺术化乡建+休闲观光旅游”格局。
图为在“瀫石光·艺术生态走廊”大地长桌举办活动时的场景(资料图片)
据了解,在机制上,8个村实行党建联建,由刘振作为第一书记,以产业为主导,成立农业、文旅等3个事业部,再联动部门、高校、专家工作站等资源,并“统”好片区内人、财、物等各类要素,集中连片流转土地,打包沿线闲置农房、村镇集体物业楼、闲置厂房、存量建设用地等,统一用于片区产业发展和服务空间打造。
由此一来,可用资源一清二楚,主体招引有的放矢。短短3个月,4个本地主体开设乡村“分院”,“她和他的院子”就是其中之一。眼下,瀫石光文创中心、虎头山片区改造等3个重点项目齐头并进,总投资超过5700万元。
资源一盘棋后,盘活农房资源、重组支撑要素、招引多元业态、重构产业布局,彼此融会贯通。刘振畅想,不久后,整个片区将形成“吃喝玩乐1小时消费群”,比如吃在团石,玩在翠光岩,游在汀塘圩,乐在红船头,住在茶圩里,既满足多元消费新需求,又实现了村与村之间的差异化发展。
与产业互融无缝衔接的是运营共赢。龙游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周颖告诉记者,“8090青年创造第二季”更注重产业共富与青年入乡,推行运营前置理念,先引凤再筑巢,通过配套项目、量身定制,以便轻装上阵。负责统筹整个片区运营的正是,由龙游国资公司与杭州一家专业第三方机构合股组建的衢州云新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在这个片区,本身不缺流量。因为作为“8090青年创造季”创始人之一,上海哔哩哔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总裁徐逸本身就是龙游人,带着浓浓乡情,引入B站的UP主(原创内容创作者),才有了一炮而红。而衢州云新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张炎第一季就负责本地运营计划,接下来重心则通过产业、内容、流量、社群等运营,激发片区共富引擎。
图为在“瀫石光·艺术生态走廊”概念书店中举办的青年沙龙分享活动(资料图片)
现在,一方面,借助片区组团,张炎聚焦青年友好型业态,引入时尚潮流文化,吸引青年、凝聚青年、发展青年,打造青年入乡实践场景;另一方面,他把更多致富空间留给老百姓,比如打造“共富庭院”,发展小吃美食产业。对他而言,由于同时运营龙游大南门历史文化街区,与“瀫水诗画”片区恰好可形成优势互补、流量互导。
与城区一江之隔的“瀫石光”,已流露出独具特色的慢时光。夜幕降临,早些年用来记录衢江水位的场景,经过艺术化改造化身“瀫馆”,引进青年团队后,从白天的咖啡小馆切换成日落酒吧,成为不少年轻一族的打卡地。王新也认为,有片区运营团队的流量支持,有人气就不怕没钱赚。
去年,团石村的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到174多万元,片区内村均经营性收入超过91万元,三年内,片区经营性收入计划突破千万元大关。现在,原乡人与新乡人,返乡与入乡的青年,旧空间变新模样,继而迸发新业态,共同交织成艺术般的万花筒,也唱响着产业共富的协奏曲。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朱海洋
转发0评论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