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的荒漠边境线上,骆驼既是适配干旱生态的特色禀赋资源,也是边疆农牧民的生计根基。近年来,额济纳旗锚定“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方向,以驼奶产业为核心抓手,创新“托管寄养+全链协同”模式,通过政企校地联动、科技赋能、利益共享,破解传统养殖“散、弱、小”难题,为荒漠边境地区畜牧产业高质量发展与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路径。
一、基本情况
额济纳旗荒漠戈壁占比超90%,独特气候孕育了优质阿拉善双峰驼资源。依托内蒙古自治区奶业振兴政策,于2023 年建成额济纳驼奶基地,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初始养殖规模1000峰,配套3座标准化驼圈、1座现代化挤奶厅、1 座千吨级饲草料储备库及配套畜禽粪污处理设施,实现全流程标准化运营。
基地由内蒙古驼乡生物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驼乡公司”)运营,形成政府引导、部门监管、苏木镇协调、企业主导、牧户参与的多方联动推进格局。同步推进的“驼乡文化产业园”,驼乡公司全额投资0.65亿元建设的驼乡文化产业园项目,一期工程已基本完工,涵盖驼奶深加工、冷链仓储、研发及文化展示等功能区域,预计年底试投产,将填补我旗产业链深加工空白,推动产业从“养殖端”向“价值链”深度延伸。
二、案例摘要
以驼奶基地为核心,构建“企业+合作社+牧户”体系,核心亮点是“托管寄养”模式。企业统一提供设施、技术、防疫、生产、管理等全链条服务,农牧民以自有母驼委托代养,通过租赁费获得稳定收益,无需承担养殖风险。推动传统散养向集约化、标准化转型,凝聚“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的产业发展合力。2025年,基地托管骆驼700余峰,预计年产驼奶达170吨,日均单产突破3.5公斤。上海交通大学孟和教授团队的高产奶驼培育项目、内蒙古农科院刘佳森研究员的种质资源创新项目相继落地,通过筛选优良个体、培育稳定品系,推动产业迈入“科技赋能高产”新阶段,为内蒙古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注入动力。
三、主要做法
(一)多元协同,激活产业集群
以驼奶基地为枢纽,整合全旗9个苏木镇17个牧业嘎查的养殖资源,创新探索“飞地经济”发展路径。通过嘎查股份经济合作社牵头,组织分散农牧民参与合作,实现跨区域资源优化配置,累计带动近90户农牧民深度参与产业发展。
(二)创新托管,筑牢联农根基
推行标准化托管协议,对产奶期母驼按每月每峰200元标准支付租赁费,让农牧民切实共享产业升级红利。企业统一包揽防疫、检疫及骆驼保险购置等关键环节,大幅降低农牧民养殖风险,稳步夯实联农利益联结。
(三)升级设施,夯实养殖基础
2025年以来,依托奶业振兴补贴、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对基地全方位改造升级。新建标准化驼圈6座、挤奶厅1间、冷库1间,配套叉草机、骆驼保定架、消毒设施等,实现养殖环节全流程提质增效。改造升级后,基地可容纳托管骆驼2000余峰,养殖效率较传统模式稳步提升。
(四)品牌赋能,拓宽市场空间
借助阿拉善那达慕大会、2025年骆驼产业发展大会等平台,组织企业及农牧民代表参与产品展示、技术交流、政策解读。持续推介“驼乡”品牌,2025年,内蒙古驼乡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旗下的“驼乡”品牌成功入围内蒙古知名品牌认定名单,推动产品向高附加值方向升级。
(五)完善链条,构建新发展格局
推进驼乡文化产业园建设,一期打造年加工8000吨驼奶的标准化生产线,开发驼奶粉、饮品等系列产品。配套冷链物流与仓储设施,解决驼奶保鲜运输难题,实现“从牧场到餐桌”全程可控。
四、取得成效
(一)农牧民增收提质
截至2025年年底,基地预计累计托管近90户牧民的2100余峰骆驼,参与牧户户均年增收达1.5万元,较传统散养效益明显增加。农牧民从单一养殖者转变为全产业链价值分配者,摆脱“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实现“零风险、稳收益”,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
(二)生态产业协同共赢
集中托管有效分流草原牲畜近1.2万只羊单位,减轻传统散养对草原的承载压力,遏制沙化趋势。基地粪污资源化设施将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肥料,反哺耕地,形成“种养结合”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实现“产业增效、生态提质”的双赢局面。
(三)区域产业联动增效
基地规模化养殖的刚性需求,年均间接解决我旗0.1万吨苜蓿销售难题,带动种植户增收,形成“养殖促种植、种植保养殖”的良性循环。为额济纳旗培育了稳定的特色产业增长点,为边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活力。
转发0评论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