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防控目标
以马铃薯晚疫病为重点,兼顾其他气传、土传病害和蚜虫、地下害虫等。主要病虫害发生区防控处置率在90%以上,绿色防控覆盖率53%以上,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
二、防控策略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大力推进绿色防控,优先采用抗病品种,选用优质脱毒种薯,推广种薯处理等技术,根据病虫害发生监测结果,综合防治、科学用药,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和联防联控,提高防控效果。
三、防控重点
(一)西南及武陵山种植区:重点防控晚疫病、早疫病、黑痣病、青枯病、粉痂病、病毒病,地下害虫(蛴螬、地老虎)、马铃薯块茎蛾、蚜虫,兼顾黑胫病、疮痂病、蓟马等病虫。
(二)西北种植区:重点防控晚疫病、早疫病、黑痣病、枯萎病、黑胫病、病毒病,地下害虫、蚜虫,兼顾环腐病、疮痂病、粉痂病、二十八星瓢虫、双斑长跗萤叶甲等病虫。
(三)华北种植区:重点防控晚疫病、早疫病、黑痣病、枯萎病、病毒病、疮痂病、粉痂病、黑胫病,地下害虫和二十八星瓢虫,兼顾环腐病、黄萎病、豆芫菁、蓟马和蚜虫等病虫。
(四)东北种植区:重点防控晚疫病、早疫病、黑痣病、枯萎病、疮痂病、病毒病、二十八星瓢虫、地下害虫,兼顾蚜虫、环腐病、黑胫病。
四、主要技术措施
(一)播种期
1.轮作栽培防病虫。实行轮作倒茬防治土传病害和地下害虫。与玉米、小麦、大豆、蚕豆等非茄科作物轮作;精细整地,当地温达到10℃以上开始播种,播种深度8—10厘米,避免因地温偏低和播种过深导致出苗缓慢加重黑痣病、枯萎病等土传病害的发生。
2.选用抗病品种和脱毒种薯。根据不同生产区域特点选择适合的抗病品种。优先选择脱毒马铃薯原种或一级种薯。
3.种薯切刀消毒。种薯切块过程中,用75%酒精蘸刀或3%来苏水、0.5%高锰酸钾溶液浸泡切刀5—10分钟进行消毒,多把切刀轮换使用。
4.种薯处理。选用咯菌腈、氟环·咯菌腈或精甲·咯·嘧菌等化学农药拌种,也可选用春雷霉素、白僵菌、苏云金杆菌、木霉菌等生物制剂与甲基硫菌灵混合拌种,晾干后播种,防治土传、种传病害和地下害虫。
5. 药剂沟施防病虫。对黑痣病、枯萎病、黄萎病等土传病害重发田,随播种沟施嘧菌酯或噻呋酰胺;晚疫病、疮痂病等病害,沟施氟啶胺及芽孢杆菌等微生物菌剂。地下害虫用辛硫磷颗粒剂沟施,或出土后用溴氰菊酯等药剂喷雾防治。
(二)苗期
苗期防治重点以晚疫病、地下害虫为主。根据晚疫病田间监测预警信息,及时喷施苦参碱、代森锰锌、氟啶胺或氰霜唑等保护性药剂进行预防。如出现中心病株,可喷施丁子香酚、烯酰吗啉或氟菌·霜霉威等内吸性治疗剂。对于地下害虫,利用灯光诱杀,每20—30亩布设1台杀虫灯,夜间定时开灯诱杀,尽量避免误杀天敌。也可利用性信息素诱杀成虫,每亩设置2—3个性诱捕器,设置高度超过马铃薯植株顶端20厘米左右。
(三)块茎形成期
块茎形成期防治重点是晚疫病、疮痂病、蚜虫、二十八星瓢虫等。晚疫病根据田间监测情况,适时选用代森锰锌、氟啶胺、氰霜唑等保护性杀菌剂进行全田喷雾。施药间隔期根据天气情况和药剂持效期决定,一般间隔5—10天。喷药后遇雨应及时补喷。疮痂病严重的地块可用芽孢杆菌等生物菌剂滴灌。如有黑胫病、青枯病等病害发生,可选用噻唑锌或噻霉酮等药剂滴灌或灌根。二十八星瓢虫防治应在卵孵化盛期至三龄幼虫分散前,选用高效氯氟氰菊酯等进行叶面喷雾,施药间隔期7—10天。蚜虫防治,优先选用苦参碱、除虫菊素等生物药剂,也可采用吡虫啉、噻虫嗪等化学药剂喷雾防治。
(四)块茎膨大期
块茎膨大期防治重点是晚疫病、早疫病、二十八星瓢虫、马铃薯块茎蛾、豆芫菁等病虫。晚疫病防治依据田间监测预警系统或田间病圃监测结果确定最佳喷施时间,选择内吸治疗剂和保护剂同时使用,防治药剂可选用烯酰吗啉、氟噻唑吡乙酮、丁子香酚、噁酮·霜脲氰、氟菌·霜霉威、霜脲·嘧菌酯、嘧菌酯、氟菌·霜霉威、唑醚·氰霜唑、烯酰·锰锌等药剂。早疫病防治可选用苯甲·丙环唑、嘧菌酯、啶酰菌胺、烯酰·吡唑酯、苯甲·嘧菌酯、噁酮·氟噻唑等药剂防治。疮痂病严重的地块,可滴灌芽孢杆菌等生物菌剂。黑胫病、环腐病和青枯病严重的地块,可选用噻唑锌或噻霉酮等药剂滴灌或喷淋。马铃薯块茎蛾防治前期选用食诱、性诱、灯光诱杀,卵孵化盛期至二龄幼虫分散前选用高效氯氟氰菊酯或与其他生物农药混合使用,进行叶面喷雾。
(五)收获至贮藏期
收获前7天左右杀秧。杀秧后至收获前喷施一次杀菌剂,如烯酰吗啉、氢氧化铜或噁酮·霜脲氰等,杀死土壤表面及残秧上的病菌防止侵染受伤薯块。杀秧后如不能及时收获,种薯田还应加喷1次吡虫啉防治蚜虫,避免种薯感染病毒。块茎蛾重发区,薯块用高效氯氟氰菊酯等喷雾,晾干后入库贮藏。
转发0评论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