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发展与乡村振兴的时代进程中,地名管理工作恰似一条重要纽带,既串联起绵延的文化脉络,又助力提升城乡治理效能。崆峒区民政局深耕这一领域,以一系列精准有效的举措,让城市地标更具独特辨识度,让乡村地名更富浓郁文化味,为城乡发展持续注入独树一帜的人文活力。
街路命名集民智,规范名称显匠心。为进一步规范平凉中心城区街路巷名称,提升地名公共服务水平,区民政局分别于2023年、2025年启动中心城区街路巷命名、更名工作,对西起崆峒古镇、东至仁河汽配城范围内的所有街路巷展开深入调研摸底,最终完成28条道路命名、5条道路更名及3条道路起止点延伸工作。在命名过程中,通过多轮部门研讨、专家论证与专题会议审议,结合上门征询老干部、老学者意见、召开座谈会等多种方式,广泛吸纳民意,累计收集群众建议230余条,最终形成《平凉中心城区街路巷命名初步方案》。方案按程序向社会公示征求意见,最终报市政府备案后正式公布,确保每一条路名既符合规范标准,又承载着深厚的民意基础。
街路标牌焕新彩,点亮城市“导航灯”。随着崆峒中心城区建设日新月异,区民政局锚定提升城市形象、改善出行环境的目标,全力推进街路巷地名标志升级工程。此次工程共安装162块地名标志牌,更换118块交通标志牌,目前各路口街路牌已全部安装完毕。新设置的地名标志严格遵循国家标准规范,采用“东西向蓝底白字、南北向绿底白字”的色彩区分规则,部分路段还配备了太阳能蓄电板式灯箱,确保夜间照明清晰可辨。这些造型简约、信息明确的路牌与城市道路景观相得益彰,既精准消除了群众出行“找路难”的痛点,又以可靠的指位功能成为展现文明城市风貌的“活地图”,为区域经济发展和民生服务筑牢了坚实根基。
乡村地名赋新能,文旅融合续乡愁。地名作为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区民政局以“乡村著名行动”为契机,依托崆峒区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与历史文化资源,积极推动“地名+旅游”“地名+文化”深度融合发展。麻武乡深挖区域内的乡村地名文化,对辖区内的自然地理实体、农村居民点、旅游景点等重要乡村地名信息展开全面摸排核实,完成了地名信息的采集上图工作。同时,借助互联网地图系统,进一步增强乡村地名信息的共享应用能力,为乡村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注入助力。柳湖镇、安国镇则分别将新李乡村记忆馆、油坊文博民俗馆打造成独具特色的地名文化展馆,悉心保留自然村庄的原始印记,通过照片、实物等展品,生动展现村史沿革、村落文化、文化遗址及历史地名,鲜活再现了现代农村的民俗记忆与文化底蕴,开馆一年已接待参观群众1200余人次,成为传播地名文化的重要窗口。
崆峒区民政局通过持续深化地名管理工作,在城市标志更新、道路命名规范及乡村文化挖掘保护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为城乡协调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下一步,将继续秉持规范化、精细化管理理念,推动地名管理工作与区域发展深度融合,让地名真正成为传承历史文脉、促进社会治理的重要纽带。
来源:崆峒区融媒体中心
转发0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