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送爽,地处河西走廊的张掖,大面积金黄色的制种玉米丰收在望,金灿灿的玉米棒颗颗籽粒饱满……历时三年,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樊廷录团队集成应用密植高产、生物降解膜、生物有机硒叶面肥等关键技术,制种玉米单产及种子活力提升研究结出喜人硕果,描绘出一幅绿色、环保、高产的制种玉米丰产提质新画卷。
因特殊的光热水土资源,河西走廊是全国最大的杂交玉米制种基地,而以张掖为主的制种基地汇集了国内重要的玉米种业研发机构和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形成了制种产业集群,玉米制种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
然而,河西制种玉米亩产440公斤左右,制种成本较高,春播后苗期经常遇到低温冻害,提高玉米制种产量、生产抗逆高活力种子就成为科技攻关的核心,也是夯实粮食安全种业根基的长期任务。
增加制种玉米种植密度,大幅提高单产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生产出高产的玉米种子对提高大面积玉米产量具有决定性作用。
如何提高玉米单产?前提是增加玉米种植密度,保证高质量制种群体。长期以来,省农科院以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为抓手,不断推进玉米单产水平的提升。
走进张掖市甘州区碱滩镇二坝村的甘肃农垦集团中垦玉种业公司制种玉米试验田,每亩母本种植密度从4500株增加到12000株的玉米密密麻麻,整齐有序,行距只够一人侧身挤入。一眼望去,每株玉米穗位高度、大小整齐划一,没有空秆,叶子不见虫斑。
“你看这玉米穗的灌浆程度,多好!”中垦玉种业公司生产负责人刘鹏现场剥开一穗玉米,捏了捏上面即将成熟的籽粒,“有了好品种,地里种的株数变多,再加上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今年一定能收获更多的种子。”
据刘鹏介绍,这片示范田里的玉米种植将原本亩均6000株的密度提高到7500株,搭配相关配套技术,产量明显增加。
他给大家算了一笔账,这项新技术使制种玉米单产每亩可增加100公斤至150公斤,节水40%。以每亩增产100公斤、玉米种子价格每公斤10元来算,亩产值增加1000元。
在现场,来自省农业农村厅、省农科院以及相关单位组成的专家组对中垦玉种业公司的42亩示范田进行测产,每亩种植母本7500株的种子产量达到643.4公斤,较制种企业6000株的产量增产23.8%,没有出现企业最担心的倒伏空秆问题。
甘肃省农科院副院长樊廷录介绍,提高种植密度是个技术活,种得过密,容易出现倒伏,出现空秆小穗,同时费水费肥招虫。
对此,研究团队连续两年利用密植精准滴灌,集成北斗导航播种、病虫害防控、水肥一体化等关键技术,不论中早熟还是晚熟组合,每亩母本密度从4000株增加到8000株,每增加1000株,亩增产30至100公斤种子。
目前,该技术为大面积提高河西制种玉米单产提供了技术支撑,并在制种企业集成应用。
创新玉米种子有机硒富集技术,提高种子活力
玉米是我国种业振兴的主战场,对打好种业翻身仗至关重要。
在提高制种单产的同时如何提高种子活力?省农科院筛选种子产量与活力同步提高的生物有机硒叶面肥施用技术,利用生物有机硒叶面肥按1∶50浓度处理玉米种子后,种子硒含量显著增加,这种富硒玉米种子在实验室低温逆境下根系、茎叶具有明显的生长优势。
“我们在玉米大喇叭口期、吐丝期和灌浆中期喷施液体硒肥,种子中硒含量每千克达31.7至210微克,较不喷施对照种子硒含量提高188%,种子增产5%至8%,冷浸发芽率提高10.8个百分点。”省农科院旱农所研究员王淑英说,叶面喷施生物有机硒肥后,通过叶片光合作用将硒转移到玉米种子中,成功生产出了富硒玉米种子,增强了种子萌发和早期生长抗逆境的能力。
在村民陈多权的制种玉米示范基地,记者看到,喷施有机硒玉米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玉米植株生长整齐、茁壮,穗大粒满。
在省农科院的集成示范下,这项具有创新意义的技术在张掖正稳步扩大应用面积,为高质量种子生产筑牢根基注入强大动力。
全生物降解地膜,为制种玉米带来绿色变革
地膜覆盖是玉米增产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但地膜残留污染成为绿色发展的制约因素。
如何降低地膜污染?全生物降解地膜在制种玉米种植中的成功应用,是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实践。
走进张掖市甘州区党寨镇下寨村示范基地,连片的制种玉米示范田里基本看不到大量大片地膜残留痕迹。
“以往种植玉米总是为残膜污染头疼,现在在省农科院专家的指导下,使用全生物降解地膜后,玉米生长与使用传统聚乙烯地膜基本一样。”正在20亩示范田里查看玉米长势的村民蔡怀爱高兴地说,过去一直使用传统地膜,每年收获后残膜清理困难。
村民郝宏伟说,他家地块里引入全生物降解地膜后,不仅玉米出苗整齐,生长期间土壤水分保持良好,而且收获后无须费力清理残膜,大大节省了残膜捡拾的成本。
王淑英介绍,长期以来,河西玉米种植中广泛使用的传统地膜在带来保墒、增温等好处的同时,也因难以降解而造成了严重的残膜污染问题。而采用全生物降解地膜,可在覆盖后90至100天进入诱导期、膜面出现破口,逐渐降解破裂,可解决常规地膜覆盖7到8月高温导致玉米植株底部不同程度叶片的干枯,甚至根系早衰问题,同时也有效降低了农田常规地膜残留污染,保障玉米制种基地绿色可持续生产。
来源:甘肃日报
转发0评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