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现代农业蔬菜产业技术体系专项
— 魏博士蔬菜病虫害防控手记(九十)
番茄灰霉病的发生规律及其综合防治
番茄灰霉病在我省发生频率高、危害越来越严重,因该病害引起的烂果,给菜农(尤其是设施栽培的菜农)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现将该病的主要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作一介绍。
(一)症状
番茄苗期及成株期均可受害,主要发生在花期和结果期,植株叶片、茎秆、花序及果实等地上部位均可发病。幼苗染病,叶片和叶柄上产生水渍状腐烂,之后干枯,严重时可扩展到幼茎,使幼茎产生灰黑色病斑,病部缢缩,腐烂折断,湿度大时发病部位产生灰霉(图1)。成株期叶片发病,叶缘或叶尖开始时出现水渍状浅褐色病斑,病斑多呈“V字形,并逐渐向内发展, 干燥时病斑呈灰白色,潮湿时病部长出厚厚灰霉(图2)。花受害,常萎蔫枯死,花梗也随之缢缩枯萎。果实发病,多从蒂部残留的花瓣或脐部残留的柱头开始发病,后向果面和果柄发展,受害果实初呈灰白色水渍状,后逐渐软腐,湿度大时病部也会出现长出灰色霉层(图3)。
图1 苗期灰霉病发病株
图2叶尖开始发病的“V”字斑
图3 灰霉病病果
(二)病原
番茄灰霉病的病原为灰葡萄孢真菌Botrytis cinerea.
(三)病害发生规律
该病害主要以菌丝体及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或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或越夏。条件适宜时, 菌核萌发产生菌丝体,菌丝体再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借气流、雨水、农事操作进行传播,从植株的伤口、气孔或衰弱的残花和柱头等组织侵入寄主,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李宝聚等研究表明,该菌侵染番茄果实时从残留的花瓣处侵染的最多,其次是从柱头处侵入。
该病原菌喜低温高湿的环境,在气温20℃左右、相对湿度90%以上、长时间低温高湿的条件下发病较重;番茄最宜感病的生育期为始花至坐果期。通风不良、连作多年、种植密度过大、管理差、有机肥偏少、氮肥偏多等种植环境均会加重灰霉病的发生。
(四)防治方法
1. 加强栽培管理,降低田间湿度,提高大棚温度
露地栽种田采取高畦地膜覆盖栽培,应用滴灌或膜下浇水;设施大棚栽培可采取上午控温、下午控湿的方法,浇水应选择晴天上午进行,浇水后闭棚提温,待棚温升到30℃时在中午和下午放风,将水汽排出棚外,控制棚温在23℃左右,当棚温降低到20℃时关闭大棚,夜间温度保持在15℃。尽可能采取多种措施,降低种植区湿度,提高环境温度,减少灰霉病的发生与侵染。
2. 及时清除病残体
李宝聚等研究表明,在蘸花后7-15天(幼果直径10-20毫米左右),摘除残留的花瓣和柱头是防治番茄果实灰霉病较为简便、安全、有效的方法,可大大减少杀菌剂施用次数;在发病初期及时摘除含有病斑的花瓣、柱头、病果、病叶集中在销毁,防止病原菌进一步扩散到植株其它部位。
3. 化学防治
(1)点花时用药 在配好的2,4-D或防落素稀释液中,加入0.1%浓度的50%腐霉利或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然后再蘸(喷)花。
(2)发病前用药预防 植株定植前,秧苗集中喷施代森锰锌等保护性药剂,用腐霉利等烟剂对设施种植棚进行熏蒸消毒处理;定植后15-20天,喷雾一次防治灰霉病的药剂,可预防土壤中病残体等产生的分生孢子对植株的侵染。
(3) 发病初期用药 在发病初期,可选用生物制剂1.5%苦参·蛇床素水剂每亩40-50毫升,或2亿孢子/克木霉可湿性粉剂每亩125-250克,或0.3%丁子香酚可溶液剂每亩90-120毫升喷雾防治。每亩还可用43%腐霉利悬浮剂100-130毫升、40%嘧霉胺悬浮剂63-94毫升、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75-100克、45%异菌·氟啶胺悬浮剂40-50毫升、40%嘧霉·百菌清悬浮剂350-400毫升、20%腐霉·福美双可湿性粉剂60-80克、65%甲硫·乙霉威可湿性粉剂47-70克、50%乙霉·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150克喷雾防治。设施大棚还可选用40%百菌清烟剂、10%腐霉利烟剂、15%腐霉·百菌清烟剂、或15%异菌·百菌清烟剂在傍晚闭棚前熏施。灰霉病菌易产生抗药性,且在山东、河北等番茄主产区已对腐霉利、嘧霉胺、异菌脲等常用药剂产生了抗性,所以在药剂选择时一定要注意交替轮换用药,以利于提高防效,延缓病原菌产生抗药性。
(文中图片 魏林 摄)
转发0评论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