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现场,云南展区的工匠技艺展演引得众人驻足。丁兰英的彝绣针线流转、李兴昌的贡茶龙珠成型、李国伟的永子围棋生辉,三位乡村工匠用精湛技艺,展现了云南“乡村工匠+产业”的丰收硕果。
云南以非遗传承为根、政策保障为纲、产业融合为脉,构建起多层次、全链条的乡村工匠培育体系,既守护了民族文化基因,又激活了乡村振兴动能。
一针绣活千村富——丁兰英的彝绣振兴路
作为第一批全国乡村工匠名师,丁兰英的绣花针不仅传承着1700多年的楚雄彝绣技艺,更绣出了乡村振兴的幸福图景。她创办的南华七彩彝绣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如今已建成1个加工厂和8个扶贫车间,带动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10个乡镇84个村(社区)的621户农户投身彝绣产业。
丁兰英把培训送到山区群众家门口,免费提供针线布料,定向回收绣品,让“带着娃,绣着花、养着家”成为现实。目前企业已带动2000多名农村妇女及残疾绣娘增收,培养出2000余名彝绣能手,其中26人成长为省、州、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024年全县彝绣产业销售收入达3168万元,专业绣工平均月收入超3500元,她的“打籽绣手拿包”更入选农业外事礼品档案室,成为云南文化名片。
一茶香引万客来——李兴昌的贡茶传承术
普洱龙珠贡茶制作技艺展区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李兴昌的双手不停,蒸制、揉捻、塑形,一颗颗圆润饱满的龙珠贡茶在掌心成型。这项入选联合国非遗名录的技艺,让外国友人纷纷围拢拍照,沉浸式感受中国茶的魅力。
作为普洱职业高中传习基地的搭建者,李兴昌践行“传帮带+校企合作”模式,将30余年的制茶经验与现代理念融合,培养出大批青年制茶能手。从鲜叶挑选到手工制茶的每道工序,他都严苛把控,现场展演的“五步法”龙珠制作技艺,让观众直观领略到普洱贡茶“甲于天下”的品质密码。
一子落定产业链——李国伟的永子新篇
云南保山“永子”展区内,工匠传承人李国伟展示的围棋子温润如玉,黑如墨翠、白似羊脂,这以南红玛瑙、黄龙玉等矿石为原料的“棋中圣品”,正释放着强大的产业活力。
在他带领下,保山永子已形成集培训、赛事、研讨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李国伟创办的企业每年开展免费培训30余次,受益超2万人,旗下拥有永子博物馆、棋校、书院等多个实体,获评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单位。如今企业年收入达2000余万元,助力当地文旅产业增收500万元,更带动周边5个乡镇10万余人增收致富,让千年技艺成为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云南通过‘传帮带+校企合作’双路径与以赛促训模式,让传统技艺与市场接轨。”云南省农业农村厅保障后扶处相关负责人表示。从彝绣针线到普洱茶香,再到永子棋韵,三位工匠的坚守与创新,正是云南乡村人才振兴与产业振兴同频共振的生动写照。(拟稿人/摄影:王海东 审核人:樊毅)
来源:云南省农业农村厅
转发0评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