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多年的种植史,近半个世纪的产业坚守,12任县委书记的坚持,从一棵树到全产业链伸展,带动半个县以上农民直接增收超3亿元,鲜果商品化处理、深加工、药材利用等系列产业总产值达12亿元……常山胡柚,这个神奇的果子催动了一个区域农业产业品牌产生蝶变效应。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常山胡柚又火了一把。3月7日,常山县委书记带队,携手主播、专家通过淘宝直播平台,为常山胡柚代言,两小时里售出11万公斤。
直播现场,县委书记的介绍更是爆出许多新闻点,人们对这个看似普通的果子平添了更多的想象和新奇。
“常山县有着‘十二任县委书记齐抓一只果’的佳话。”
“胡柚是常山独特的地方柑橘品种,也是浙江省第一个国家原产地域保护水果品种。”
“目前全县胡柚种植面积约十万亩,年产量14万吨,胡柚龙头企业有64家。”
“胡柚在鲜果商品化处理、深加工、药材利用等系列产业总产值达12亿元,带动农民增收3亿元以上。”
“最近,县胡柚研究院委托专业机构研究证实,常山胡柚利于肺健康,是少有的功能性水果。”
……
围绕这个果子还有多少我们不曾了解的故事?其产业发展现状如何?背后还有哪些隐性问题存在?带着这些疑问,3月底至4月初,记者对常山胡柚进行了深入调查采访。
一、祖宗树下话收成
常山胡柚作为柚与酸橙的杂交品种,在常山县已有六百多年的栽种历史。胡柚之名,源于该县青石镇澄潭村胡家自然村。目前,该村还保留着一棵公认的胡柚祖宗树。
3月25日,我们来到胡家村,沿途所见每户人家的房前屋后都种有胡柚树,而且以实生树(相对于嫁接,指通过种子(有性)繁殖长成的树)为主。这些实生树高大茂密,树形自然丰腴,给人以古朴和原生态感。穿过一片胡柚树林,前方又出现一片胡柚树。陪同的县农业农村局同志指着中间一棵最大的胡柚树告诉我们:“这就是胡柚祖宗树,旁边的都是它的子孙。”同时他告诉我们,祖宗树目前仍可年产胡柚250公斤,青壮年期最高产量超过500公斤。瞻仰过祖宗树后,我们往回走时看到远处有位老农在家门口劳作。走近一看,老农正在菜园里翻地,门前还有四五棵胡柚实生树,都有大碗口般粗。老人家叫王土有,今年69岁。“祖辈种胡柚,我也种了四十多年。”王土有边挥锄边说,“家里二三十年以上的胡柚树有二十多棵。不养猪后,这两年又补种了几十棵,都是实生树。”“今年卖了多少胡柚?”“今年卖的是小青果,价格比鲜果好,六七块钱一斤,卖了一千多块钱。补种的树还没有产量。”王土有说,“胡柚确实好,什么都可以卖,以前我还卖过胡柚花,6块钱一公斤。等这批新种的树有产量了,我再根据每年的行情决定卖什么。”村支书徐立伟介绍,澄潭村有7个自然村九百多户两千八百多人口,人均年收入万余元。每家每户都种胡柚,少的像王土有在自留地里种上几十棵,多的农户流转土地大面积种植,最大的一户年产量达四万多斤。胡柚一直是该村村民的农业主营收入。
二、生产线上变变变
离开澄潭村,来到常山工业园区。原本以为这应该是一个以机械制造类企业为主的集聚区,我们却发现这里随处都有胡柚的身影,像天子果业、艾佳果蔬、恒寿堂、柚都生物等大型胡柚深加工企业共有六七家。
这些企业生产的胡柚产品也是极其的丰富,有原料直接利用型的胡柚花茶、青果茶、果脯、果酱、胡柚酒、衢枳壳等;有原料深度融合型的柚子茶、胡柚酵素、胡柚膏等;还有原料成分提取型的胡柚囊胞、胡柚精油面膜、胡柚宝(黄酮素)等。胡柚产品开发可谓全面拓展、全方位推进、立体化呈现。
浙江柚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胡柚宝”黄酮素片,具有抗氧化、降血脂、清热解毒、镇咳化痰、稳定血糖等功效,可用于功能性饮料的生产。据公司总经理郑京健介绍,今年公司正准备这方面的投产事宜,与此同时,公司还生产胡柚果酱、柚子茶、柚子咖啡等,预计今年产值可突破5000万元。
离柚都生物不远处的浙江艾佳果蔬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大型的一二三产融合型全产业链胡柚生产、销售、加工企业,去年底3万吨果蔬速冻生产线投产,目前在建一条1万吨胡柚果汁生产线,同时,公司还有5.32立方米冷库服务于果蔬冷链物流。
“这类胡柚深加工企业在常山大大小小共有几十家。”常山胡柚产业发展中心主任张志慧介绍,目前常山胡柚已实现鲜果商品化处理、深加工、药材利用等全产业链开发,并进一步推进胡柚一二三产的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实现胡柚产业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
浙江常山恒寿堂柚果股份有限公司致力于胡柚产品的深度研发,从日本引进香柚,与胡柚调配出口味与香味更佳的双柚汁饮料。公司董事长宋伟介绍:“今年我们还将开发啤酒、汽水、美妆等二十多种胡柚产品,努力用不断改进的技术和研发新产品赢得市场。”
三、市场沉浮背后的思考
常山胡柚已由一个果子牵出了一个产业,这是一个有血、有肉、有历史、有沉浮的“活”产业。
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县委县政府坚持抓这项富民工程,除了拿到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省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等各种荣誉,还配套完善各项扶持政策。胡柚种植大户汪明土急于扩大种植面积,当记者询问为什么不到县域外找地时,他坦言:“其它地方没有常山这么多的针对性扶持政策。”
近半个世纪的胡柚推广种植史,常山胡柚和柚农们一起经历了一场又一场“过山车”式的市场洗礼。从鲜果几元一斤跌至几毛钱一斤,许多柚农怒而砍树;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试水“明星”果汁产品的红极一时,到公司倒闭的昙花一现。如今,果子又好卖了,果汁又好销了,常山胡柚产业又有了活力,又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然而,这种活力是否能保持“满血状态”?是否有瑕疵待补?这个有“心跳”的产业的“生命密码”究竟在哪里?
从鲜果来看,胡家村村民们卖胡柚的理念与艾佳果蔬公司的不同。前者卖的是“统货”,进入的是农贸市场、批发市场,价格四元多一公斤,而后者进的是沃尔玛会员店,5个装卖39.9元,约三十元一公斤。“就目前而言,不仅胡柚大户种植面积比例小,而且鲜果品牌化运营公司也很少,统货比例占到60%,进超市的比例约15%。”业内人士分析,无法运用统一种植理念、营销理念的胡柚种植面积,占到全县总种植面积的80%,这就造成了胡柚鲜果高品质形象的市场不确定性。
关于品质,汪明土体会最为深刻,他说:“我以前是贩胡柚的,后来胡柚品质越来越差、越来越难卖了,我就索性自己种高品质胡柚。”他和艾佳果蔬公司负责人都一致认为,“论个卖”而非“论斤卖”,是胡柚鲜果销售的最终“王道”。
但这条“王道”不是单行线,另一边县里成立农投集团,通过“价低兜底+价高随行”,解决市场规范问题,着眼从源头阻断低品质果进入市场,同步跟进胡柚深加工,让小散户主动将“不标准的”、“低品质的”果子脱离鲜果市场进入加工车间。这样就会有更多像胡家村村民王土有那样,因为价高更愿意卖青果。
“胡柚深加工的跟进,需要产业链的有效延伸。”对于“有效”二字,恒寿堂公司董事长宋伟深有体会,“我们用了十年的时间才搞懂胡柚饮品的市场短板所在,所以引进了香柚调和口味迎合市场,花掉的精力和资金是巨大的。”柚都生物的郑京健坦言,他们早年研发出的“胡柚宝”黄酮素片“有价无市”,现在准备自己生产终端产品——功能性饮料。两家公司的问题表面上看是两个不同的面,但背后其实都是资金和市场的问题,既要有强大的资金支撑新技术的转换和新产品的量产,也要有可持续的市场营销能力。
可喜的是,我们又从两家公司的行动上看到企业家积极的心态和自我“治愈”的强大动能,这正是常山胡柚产业是“活”的产业的一大表现。胡柚产业参与者们从政府服务上领取了信心,又在市场前景上看到了希望。而且这种活力还在胡柚的一二三产上不断延续,张志慧介绍:“目前我们正在进行常山胡柚种植的品质提升技术集成研究,对300亩试验田进行富硒等微量元素的植入化种植,以期在一产上再有新突破、新提升。”
转发0评论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