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生金:一棵树与一粒米的产业密码
七月的米脂,阳光像融化的黄金,流淌在层层叠叠的梯田上。7月23日,榆林市米脂县杨家沟镇的山坡上,果农刘正旗正弯腰给苹果套袋,指尖翻飞间,青涩的果实被小心翼翼地包裹起来。“现在正是果树‘坐月子’的时候,一点马虎不得。”他笑着说,汗水顺着晒得黝黑的脸颊滑落。
清晨5点半,杨家沟的山坡上还笼罩着薄雾,刘正旗已经带着十几个工人开始了一天的劳作。他们腰间挎着特制的果袋,手指在枝叶间灵活地穿梭,不到3秒钟就能完成一个苹果的套袋。“这活计讲究手法,劲儿大了伤果,劲儿小了套不牢。”刘正旗边说边示范,粗糙的手指轻轻托住一颗青苹果,另一只手利落地将纸袋撑开、套上、封口,动作一气呵成。在果园的另一侧,来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专家正在指导果农进行夏季修剪,剪刀的“咔嚓”声与蝉鸣交织在一起。
村民正在采摘成熟的苹果(资料图)
目前,米脂县苹果栽植面积达23万亩,其中挂果面积16万亩,预计2025年总产量将突破20万吨,产值达16亿元,农民人均果业收入约1万元。随着规模持续扩大,产业集群效应日益凸显。15家拥有自主品牌的经营主体、16个注册商标、3.5万吨机械冷库、10辆冷链车、1条智能化选果线,以及多家配套包装和果品加工企业,共同构筑起从田间到市场的完整产业链。
如今,米脂县域内的苹果产业,像一棵不断生长的树,根系扎进黄土,枝叶伸向远方。全县23万亩果园里,高接换头、有机种植、智能分选等技术让传统农业焕发新生。在城郊的冷链物流中心,工人们将一箱箱印着“米脂苹果”的果箱装车,它们将被运往北京、上海,甚至东南亚。
工人正在打包“桃花峁”小米
而与苹果产业交相辉映的,是另一张“金色名片”——米脂小米。走进桃镇的千亩谷子地里,沉甸甸的谷穗低垂,微风拂过,荡起一片金色的波浪。老农王振业蹲在地头,抓起一把黄土,又轻轻撒下:“这土里长出的谷子,熬成粥能香透一条沟。”如今,这“土疙瘩”已变成高端农产品,小米饼干、小米酒、航天育种谷子……一粒米的价值在这座小城被无限延伸。
从果园到餐桌,从种子到品牌,米脂的农业不再是简单的“春种秋收”,而是一条愈发完整的产业链。电商直播间里,年轻的主播们操着陕北口音叫卖:“咱米脂的小米,熬粥黏糊,养胃又养人!”并在镜头前熟练地演示着小米南瓜粥的做法,不时穿插几句地道的陕北俗谚。而在一旁的物流车间,工人们正在加班加点处理订单,快递单打印机“吱吱”地吐着单据,快递车每天从这里运出数万件包裹,让这股黄土高原的米香味飘向了四面八方。
荒山染绿:小流域里的生态革命
站在印斗镇对岔村的山梁上望去,曾经的荒坡秃岭如今已被层层梯田和郁郁葱葱的林木覆盖。在村民常波的养鸡场里,自动化设备嗡嗡运转,成筐的鸡蛋被分拣装箱。“鸡粪发酵成有机肥,再还田种果树,一点不浪费。”他说。这种“种养循环一体”的模式,让曾经的“穷山沟”变成了“聚宝盆”。
米脂新村远眺
对岔村,是米脂全县生态治理的缩影。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里水土流失严重,“下一场雨,冲走一层土”的历史早已过去;如今,通过“山上梯田化、沟道坝系化、陡坡林草化”的综合治理,让对岔村的林草覆盖率已达64%,水土流失治理率超过80%。“水不下山,泥不出沟”的愿景,已经在这里成为现实。
生态治理不是简单的“种树种草”,而是一场系统革命。近年来,米脂县推广生物有机肥,建立秸秆回收网络,农膜回收率超过85%;规模化养殖场的粪污处理设施配备率达100%,畜禽粪污变废为宝。就连农村厕所也成了“生态工程”,截至目前,全县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73%,村庄环境焕然一新。
高西沟村的梯田上,老支书姜良彪正在检查新栽的油松。他蹲下身,扒开树苗根部的保水膜,仔细查看土壤湿度。“今年墒情不错,这批树苗成活率肯定不错。”远处,几个村民正在沟道里修筑淤地坝,铁锹与石块碰撞的声音在山谷间回荡。
姜良彪常说:“咱这黄土高原,最金贵的就是绿色。”如今,站在村口的观景台上望去,昔日光秃秃的山峁已被茂密的林草覆盖,山脚下的鱼塘波光粼粼,游客们在农家乐里品尝着生态种植的果蔬。截至目前,米脂全县林地面积达到19.88万亩,草原面积达到52.66万亩,林草综合覆盖率达到41.64%,生态治理水平整体提升,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态治理格局和产业发展模式,绿色成为米脂大地的主色调。绿水青山,真的变成了金山银山。
红土铸魂:窑洞里的文化新生
夜幕降临,广场上渐渐热闹起来。杨家沟革命旧址前的实景演出《曙光》拉开帷幕,演员们正在做最后准备。女演员李梅仔细整理着蓝布棉袄上的补丁。“我演的是给部队送军鞋的妇女主任,”她边系头巾边说,“印象中,我奶奶当年就在炕边纳过这个样子的鞋。”舞台后侧,几位老艺人调试着三弦、唢呐等乐器。
不久,灯光将黄土崖壁染成绚丽的舞台,演员们用秧歌和信天游,再现了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峥嵘岁月,悠扬的《东方红》旋律在暮色中飘荡。观众席上,来自西安的游客李女士举着手机拍摄,感叹道:“站在毛主席住过的窑洞前看这场演出,仿佛穿越回了那个热血沸腾的年代。”
红色,是米脂最鲜明的底色。刘翠霞,是杨家沟革命纪念馆副馆长,二十多年来,她无数次往返于县城与杨家沟革命纪念馆的这条山路上。通过她的讲述,游客触摸到杨家沟的革命脉搏,与宏大的时代同频共振。“日复一日的讲述,让这片革命热土浸润了我,这里的每一砖、每一瓦,都铭刻着革命在陕北的印记,而我愿做一粒沙,融入这厚重的历史长河,守住这方水土的红色记忆。”刘翠霞动情地说。
现如今,杨家沟的窑洞不仅是一处历史遗迹,更成为课本走出来的“活教材”。小学生们在研学活动中聆听革命故事,党员干部在党旗下重温入党誓词,游客们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红色精神。
高西沟实景演出
文化振兴,既要传承历史,也要激活当下。高西沟村的实景秧歌剧《陕北有个高西沟》,用乡土艺术讲述了几代人治山治水的奋斗故事;各村的文化广场上,“乡村春晚”“惠民演出”轮番上演,原本沉寂的村庄又逐渐热闹起来。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悄然改变着乡村习俗,“好婆婆好媳妇”评选让文明乡风深入人心。
在米脂的黄土峁梁间,错落有致的窑洞群落正被赋予新的生命,信天游的苍劲旋律穿透沟壑梁峒,将非遗的薪火代代相传。在这里,现代发展理念与古老智慧交融共生,绘就了一幅“望得见莽莽苍山、看得见潺潺溪水、记得住浓浓乡愁”的动人画卷,为黄土地上的乡村振兴注入了生生不息的文化魂灵。
来源:陕西农村网
转发0评论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