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地处滇西横断山脉褶皱深处的隆阳区丙麻乡,因山高坡陡、土地零散、水资源短缺等,传统农业深陷“靠天吃饭”的困境。
2024年8月,丙麻乡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佳沃集团旗下的保山佳裕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在河西村实施蓝莓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项目,总投资4000万元。截至目前,300亩蓝莓基地内大棚、水肥一体化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已完成。
“水肥一体化设施不仅节省了人工成本,还把水和肥料的用量也节约了。”保山佳裕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丙麻基地负责人郑传植表示。
“我们家种了500亩柑橘,都在山坡上,以前浇水施肥都靠人力,费时费工。”隆阳区新志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家宏深有感触。“现在实施了水肥一体化的微喷技术,既省时又省力,柑橘的产量提高了,收入也增加了。”
近年来,丙麻乡通过创新“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技赋能+群众受益”的设施农业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地创立“1233”工作机制,通过党委统筹领动、支部一线推动、党员示范带动、党群同心互动的“四动”方式,大力推进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营造了以点带面、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
“有了水肥一体化设施,群众发展产业的信心更足了。”丙麻乡副乡长钏国良表示,今年,全乡落实烤烟种植面积4700亩、柑橘1300亩、蓝莓300亩、蜜薯600亩等多种高附加值作物,都实现连片经营。
在发展过程中,丙麻乡引进多家现代化农业企业,规模化种植蜜薯、玉米制种、工业辣椒等高附加值经济作物,并谋划蜜薯高温愈合保鲜存储一体化项目,完善产业链条,提升农产品溢价能力,推动山区优质农产品走向国际市场,实现产业升级与群众增收“双赢”。
钏国良介绍,丙麻乡按照每亩500元给群众补助,以“541”模式进行分配,即50%完善主管网,40%发放滴灌设备,10%配置抽水、施肥等设备。当“望天田”成为“智慧田”,“冬闲田”变成“增收田”,农民动起来,农田也“忙”起来。
不只在丙麻乡,近年来,从西邑乡石龙村的阡陌田园到金鸡乡的现代农业车间,隆阳区正以智慧农业为笔,精心绘就现代农业转型新画卷。
在西邑乡石龙村,水肥一体化设施如同现代农业的“神经网络”,纵横交错于千亩良田之间。农户通过手机端操作,系统便能根据作物生长需求,实现水肥精准配比与定时定量输送。
“检测仪实时监测土壤墒情和养分,缺水缺肥时自动启动补给,操作比刷短视频还简单。”西邑乡综合保障和技术服务中心主任杨沂坤介绍,智能化设施不仅降低了劳动强度,更让传统农耕实现“科技转身”。
在西邑乡下坝村的大棚蔬菜种植区,滴灌与微喷灌系统成为田间主角。种植户轻按遥控器,细密的水雾便均匀洒落,相较于传统漫灌方式,节水率超30%,肥料利用率提升40%,蔬菜产量增长10%以上。在金鸡乡黄毛村,保山增丰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田间与车间同步奏响丰收乐章,500亩水肥一体化设施管网铺设正如火如荼。
公司总经理蒋庆增算了一笔账,“项目投用后,每亩地用水用肥成本可降低20%以上,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和务工,年收入能增加1.2万元。”
隆阳区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隆阳区以“科技赋能、绿色发展、提质增效”为目标,按照“试点先行、片区推广、全面建设”的发展思路,通过政府引导、企业示范、大户带动、群众自发建设等多种方式,现代设施农业建设全面提速。截至目前,全区建成设施农业(水肥一体化)16.4万亩,计划到今年底累计建成水肥一体化现代设施农业面积20万亩。
眼下,隆阳区正立足资源禀赋,深耕现代设施农业发展,通过创新技术应用与产业模式升级,逐步构建起“特色鲜明、亮点纷呈、全域协同”的现代农业格局。“滇西粮仓”正向着全省设施农业示范区加速迈进,用科技与智慧浇灌着乡村振兴的金色未来。
云南网记者 李建国 通讯员 杨建金 李晓斌
来源: 云南网
转发0评论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