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登县:坪城乡“长者食堂”一碗热饭暖人心 民生工程映初心

甘农云

2025-07-26 16:16

关注TA 已关注
写评论

坪城乡中塘村,明媚的阳光洒满院落。正午时分,饭香交织着欢声笑语从窗棂溢出。78岁的张奶奶拄着拐杖走进“长者食堂”,熟稔地和老伙伴们打着招呼,接过热气腾腾的饭菜,笑容满面地感慨:“两菜一汤才花2块钱,比自己在家做省事多啦!”这笑容背后,是坪城乡“长者食堂”带来的民生暖意。

今年以来,这个平均海拔2600米的偏远山区乡镇,以一碗热饭的温度,回应着农村老年人的热切期盼,将“舌尖上的幸福”化作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答卷。

精准破题:让“吃饭难”不再难

坪城乡的老人对“长者食堂”的期待由来已久。“咱们乡海拔高、村落分散,留守老人占比超60%,很多人一顿饭就是‘对付一口’。”乡党委书记钱彬坦言,解决“吃饭难”,是群众最迫切的呼声。

民有所呼,政有所应。乡党委将“长者食堂”建设列为“一乡镇一实事”的头号工程,专题研究部署,带着问题走村入户。“王大爷行动不便,能不能送餐上门?”“李奶奶有糖尿病,饮食得少油少糖”……一条条民情笔记,最终化作科学规划的蓝图。结合老年人口分布,计划在6个行政村布局5家食堂(含2个易地搬迁村共建点),打造“15分钟助餐圈”。

老人们围坐一起在长者食堂用餐。

从制定《建设工作方案》到绘制《调度推进表》,每周调度、稳步推进的节奏从未松懈。目前,5家食堂全部投用,300多位老人和困难残疾人吃上了热乎饭。井儿沟村的陈大爷算过一笔账:“自己买菜做饭,一顿最少得花5块,现在2块钱就能吃饱吃好,政府的补贴真是送到了心坎上。”

多元发力:让“小食堂”托起“大民生”

走进中塘村“长者食堂”,翻新的餐桌上铺着格子桌布,消毒柜、保温台一应俱全。隔壁的老年活动室里,几位老人正下棋;“儿童之家”里孩子们的笑声阵阵传来。“一老一小”的欢乐交响,源于食堂“一室多用”的巧思——依托省市县项目改造时,特意延伸功能,让温暖覆盖更多群体。

这样的巧思,在坪城乡随处可见。歇地沟村把闲置校舍改造成食堂,保留了原有教室的明亮通透;井儿沟村利用幸福院场地,既节省成本又方便老人就近就餐。乡长朱国祖表示:“不搞大拆大建,用活现有资源,才能让食堂长久运营。”

食堂可持续的密码,藏在“五个一点”的运营模式里。乡政府按每位老人每天5元标准补贴,村集体从集体经济收入中划出专项资金,爱心企业捐赠的米面油堆满了储物间,驻村帮扶单位定期送来蔬菜……多方合力下,老人每餐自付仅2元,就能吃到两菜一汤的营养配餐。高家湾村的高大爷感触颇深:“以前一个人在家凑合吃,现在食堂饭菜可口又便宜,还能和老伙计们聚聚,日子舒心多了,也不孤单了!”

服务的温度不止体现在餐桌上。对行动不便的老人,志愿者每周送餐上门,一年多来已跑了530多趟;每个月,食堂都会举办集体生日会,让老人们吹蜡烛、切蛋糕、吃长寿面;老人们在这里吃饭、娱乐、拉家常,村社干部也能借此掌握民情、宣讲政策、化解矛盾,村里的红白理事会还把移风易俗宣讲搬进食堂,老人们渐渐成了移风易俗的宣传员。三岔村的赵奶奶说:“这里不只是吃饭的地方,是咱们老年人的‘第二个家’。”

情暖民心:从“暖胃”到“暖心”的跨越

每天中午,横沟村的送餐员都会骑着电动车,穿梭在乡间小路上,为75岁的马奶奶送去午餐。“今天有您爱吃的炖豆腐,趁热吃。”接过保温饭盒,马奶奶总要拉着送餐员的手唠几句家常。这份牵挂,让独居老人不再孤单。

在坪城乡,“长者食堂”早已超越了“吃饭”的功能。中塘村的老人们吃完午饭,会在活动室里排练秦腔、舞蹈;三岔村的食堂成了矛盾调解室,村支书赵得霞常说:“老人们坐在一起,很多疙瘩在饭桌上就解开了。”数据或许更有说服力:食堂运营以来,村里的邻里纠纷同比下降30%,老人的平均就餐满意度达98%。

这份满意,来自细节里的关怀。食堂菜单每周更新,兼顾口味与健康;地面做了防滑处理,墙角装了扶手。“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这是老人们说得最多的话。

如今,坪城乡正规划着“长者食堂”的升级版:增设健康体检、理发等服务,让食堂变成长者综合服务中心。“我们要让‘一餐热饭’升级为‘一站式幸福’,让每个老人都能安享晚年。”钱彬的话语里,充满对未来的愿景。

太阳渐渐西斜,“长者食堂”逐渐恢复安静。老人们结伴回家,谈笑声洒满乡间小路。一碗热饭的温度,不仅暖胃,更暖心;一间间食堂透出的光亮,不仅点亮了山村,更映照出基层治理的民生底色。在坪城乡,幸福的“食”光,正日复一日,温馨上演。(焦述贤 文/图)

来源:甘肃农民网

0
同时转发到我的主页
发布

转发0评论1

郑冲锋

2025-07-26 16:21

分享的非常好

回答
同时转发到我的主页
发布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