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风习习,丹枫染秋,记者一行走进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涂市镇鹿角坪村的中蜂养殖基地。只见一排排蜂箱在山野间错落铺开,成群蜜蜂在花丛与蜂箱间飞舞穿梭,李毅正娴熟地打开蜂箱盖,小心翼翼地取出布满金黄蜜脾的蜂巢——眼前这幅生机盎然的图景,恰似一幅藏在武陵深山里的“甜蜜画卷”。
“蜜香蜜甜源自天然,优质优价取于诚信。”酉阳县李氏蜂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李毅笑着说。李氏蜂业有着悠久历史,李毅祖祖辈辈以养蜂为生,她作为第三代传承人,在坚守传统养蜂技艺的基础上,潜心钻研现代养蜂技术,积极创新实践,拓展蜜蜂相关附加值产业,推出高山土蜂蜜、野山花蜂蜜、蜂王浆等多款产品,还同步开展中医蜂疗、文旅观光、人工授精培育蜂种等项目。
近年来,李毅先后在酉阳涂市镇、龙潭镇等地建成1000余亩蜜蜂养殖基地,年产优质蜂蜜达8吨,产值超100万元。她牵头成立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蜂产业协会,坚持每年不定期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送技下乡,开展帮扶培训与实地指导。目前,协会已有会员191人,认养蜜蜂400群;李氏蜂业先后获得“重庆老字号”“全国蜂业脱贫攻坚之星”等称号,李毅本人也多次受到重庆市、酉阳县相关部门的表彰。
祖传蜂业:从童年甜忆到事业坚守
初见李毅,一头干净利落的短发尽显干练,爽朗的话音与明媚的笑容里,透着一股不服输的坚韧。“现在养中蜂,比以前养西蜂时风餐露宿、追花夺蜜的日子舒服多了。”50多岁的她谈及如今的养蜂生活,话语里满是欣慰。
李毅与养蜂的缘分,始于家族传承。她祖籍山东,抗日战争时期,爷爷李治安迁居酉阳,靠养蜂维持生计,常把野生蜂招养在山林岩缝、阁楼院落中;父亲李守春曾在酉阳县畜牧局负责蜂产业工作,当时主要养殖意大利蜜蜂,常年带着蜂农外出“牧蜂”,哪里有花海就往哪里去。回忆起父辈的养蜂经历,李毅的脸上布满温情。小时候,李毅最爱蹲在一旁看爷爷和爸爸取蜜。每当爸爸用摇蜜机取完蜜,她就和兄弟姐妹争着用勺子刮取摇蜜机里残留的蜂蜜——在她心里,蜂蜜不仅是童年最香甜的零食,更是一段无法磨灭的“甜蜜记忆”。
1990年,李毅从原成都军区卫生学校毕业后,进入酉阳县医药采购供应站工作,从业务员逐步成长为财会负责人,练就了务实干练的作风。1998年,28岁的她遭遇下岗,站在人生十字路口,家族的“甜蜜事业”成了她的新方向。“酉阳山清水秀,蜜源丰富,为啥不把父辈的手艺捡起来?”
李毅最终选中了鹿角坪村——这里海拔1000多米,群山叠嶂、气候湿润,乌桕、五倍子、茶树、野菊花、洋槐、野桂花等蜜源植物遍布山间,四季花开不断,具备得天独厚的生态养蜂条件。她在村里一处鲜有人烟的坡地上建起“李氏联合蜂场”,初期养了40多群意大利蜜蜂(小转地饲养)和20多群中华蜜蜂(定地饲养)。“当时就想着多探索、多学习,既要传承父辈的养蜂经验,也要跟上现代蜂业的发展节奏。”
2000年,李毅开起酉阳县第一家蜜蜂产品专卖店,推出蜂蜜、蜂王浆、蜂花粉、蜂胶等多样化产品,正式打通“养殖+销售”的完整产业链。
破局成长:从“养活蜂”到“养好蜂”的跨越
中华蜂与意大利蜂,是李毅养蜂路上的“两位伙伴”,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特性。中华蜂是中国特有的蜜蜂种质资源,体型较小、繁殖力强,觅食适应性突出,尤其擅长采集山区零星蜜源,产出的多是风味浓郁的“百花蜜”;意大利蜂体型较大,繁殖时不易自然分群,但盗性较强,蜜源匮乏时易潜入其他蜂群盗蜜。因此,两者绝不能混养,否则会引发盗蜂冲突、蜜源竞争等问题。
相较于性情温驯、繁殖力强的意大利蜂,中华蜂对自然环境更敏感、更易逃群,养殖难度更高,需要养蜂人凭借丰富经验和专业技巧细心管护;而意大利蜂对大宗蜜源依赖度高,需养蜂人及时补饲、频繁转场,才能保障蜂群生存与发展。
“养蜂是个急不得的活儿,得摸清蜜蜂的‘喜好’,耐心跟它们‘打交道’。”李毅说,养蜂不仅需要耐心,更是个体力活——单是搬蜂箱、转场地,就得起早贪黑、奔波劳碌。靠着这份坚韧,她在养蜂路上一步步稳扎稳打:从20群到100群,从孤身一人到组建20余人的团队。20多年间,她的高山生态蜂蜜渐渐走进大众视野。
2009年,随着蜂产品市场需求增长,李毅创办重庆酉阳县李氏蜂业有限责任公司,立志让“李氏蜂业”成为酉阳特色名片。
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2010年7月9日,一场特大洪灾席卷酉阳,河水倒灌导致李毅的仓库和车间被淹,所有库存商品、包装材料和生产设备全部被冲毁,直接经济损失达100万元。“如今回想起来仍心有余悸,当时眼泪都哭干了。”李毅哽咽着回忆,“但我不能砸了祖辈传下的招牌,后来联系县卫生、质监、工商等部门,用3辆车把被淹产品全部运到板溪垃圾处理场销毁。”
挫折没有击垮她,反而让她更加坚定“养好蜂”的决心。此后多年,她不放过任何学习提升的机会:在酉阳县农业农村委推荐下,参加高素质农民培训、“头雁”培训等专业课程;辗转湖北、北京、深圳、浙江等地观摩学习先进经验;还到南京多家中医院进修,系统学习中医蜂疗技术。渐渐地,李毅成了酉阳有名的“养蜂达人”,她的蜂蜜凭借“口感清新、草本气息浓郁、甜度适中不腻口”的特点,通过“酉阳800”电商平台和线下专柜,远销国内多座城市。同时,她通过开展中医蜂疗、人工授精培育蜂种等项目,不断延长产业链条。
守得云开见月明,李毅的努力换来了诸多认可:2012年,获评酉阳县“全民创业先进个人”,其企业获县“旅游商品推荐企业”称号;2019年,李氏蜂业被重庆市商务委认定为“重庆老字号”;2020年,公司获中国蜂产品协会“蜂业脱贫攻坚之星”、酉阳县商务委“商贸扶贫爱心企业”称号;2023年,“李氏养蜂技艺”被认定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技带富:让“甜蜜事业”照亮乡村全面振兴路
“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在把自家蜂业做得风生水起的同时,李毅始终惦记着更多养蜂人。2011年,她牵头成立重庆市酉阳县中蜂发展专业技术协会,2019年12月更名为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蜂产业协会,希望搭建交流平台,让县域内养蜂人抱团发展。
如今,在李毅的奔走推动下,协会会员从最初的50多户发展到190余户,全县初步建成“协会+培训基地+蜂户”的蜂业产业体系,建成3个标准化培训基地,完成60多户养蜂户质量溯源体系建设和14个成熟蜜生产示范场建设。
为让更多蜂农掌握科学养蜂技术,李毅每年不定期邀请行业专家开展帮扶培训和实地指导,自己也亲自上阵传授经验。从蜂箱科学安置、蜜蜂四季管护,到病虫害绿色预防、蜂蜜规范采收,她总是耐心讲解、现场示范,还免费向困难蜂农赠送蜂群、技术资料和养蜂用具。据统计,她每年培训人员超300人次,覆盖全县39个乡镇(街道),惠及困难群众100余户,有效提升了当地蜂农的科学养殖能力。
对于返乡就业的困难农户,李毅更是倾囊相助:不仅手把手教他们养蜂技术,还在他们学成后聘任到李氏蜂业担任技术员,帮助其实现稳定增收。目前,基地常年有7名村民固定务工,季节性用工超20人,年劳务支出超30万元;累计带动20多户脱贫户增收,户均年增收超2万元。
酉阳县车田乡车田村村民彭诗羽就是其中的受益者。因家庭贫困,彭诗羽年少时便外出务工,后来为照顾年迈母亲和两个孩子不得不返乡。2011年,她在县城尝试开花店、做搬运工,生活始终没有改善。李毅了解情况后,主动教她养蜂技术,还聘请她到蜜蜂园工作。如今,彭诗羽每月工资约5000元,还把老家庭院改造成小型定点养蜂场,成了村里小有名气的“养蜂能手”,时常和同村人分享养蜂技巧与乐趣。
除了传技带富,李毅还积极助力“酉阳蜂蜜”打响品牌:2018年协助县级主管部门,成功承办首届农民丰收节酉阳蜂蜜采收季网络直播活动;2021年承办农民丰收节“龙头山下话丰收,蜂光无限感党恩”活动;连续4年承办“5·20世界蜜蜂日”主题宣传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大幅提升了“酉阳蜂蜜”的知名度,更调动了更多蜂农的养殖积极性。
“要充分发挥酉阳蜂业资源的立体优势,完善产业链条,形成以流通企业为龙头、专业大户为依托、蜂业协会为网络的蜂业大联合。”李毅表示,下一步将依托酉阳武陵山区的自然风光和传统民俗文化,推动养蜂产业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打造集蜂文化科普、生态餐饮、亲子研学、休闲旅游于一体的蜂产业综合田园体,让这份“甜蜜事业”真正成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支柱产业。
来源:重庆市农广校
转发0评论42